日前,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手打造的“數字敦煌文化遺産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技術實驗室”)宣佈成立。
發佈會上,技術實驗室宣佈啟動首批合作項目“數字藏經洞和敦煌莫高窟官方虛擬人伽瑤”的相關工作。技術實驗室將結合敦煌研究院的文物數字化技術和騰訊互娛的遊戲技術線上上構建一個全真的數字藏經洞,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和大眾一同分享藏經洞出土文物背後的鮮活歷史。此外,技術實驗室還將打造敦煌莫高窟官方虛擬人伽瑤,開展虛擬人實時直播、講解等具體實踐,為弘揚敦煌文化探索創新演繹方式。雙方簽訂了五年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將基於技術實驗室,利用騰訊互娛的遊戲技術,共同在文化遺産的數字化保護、跨界聯動打造文創IP産品、開展數字文保與網際網路科技人才交流等領域展開持續而深入的合作交流。
“依託數字敦煌的學術與資源優勢,和騰訊互娛的技術與傳播優勢,雙方共建技術實驗室,一道致力於探索研究適用於文化遺産價值展示傳播的新技術、新模式,共同設計開發符合時代需求、滿足社會文化需求的數字文化傳播創意作品,開拓敦煌文化藝術弘揚傳播的新範式、新業態,共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作出積極貢獻。”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説。
1:1數字化高保真復現藏經洞盛況
“因為歷史原因,人們沒有辦法在真實物理世界中重建藏經洞,但這一切可以在數字世界裏重生。”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總經理李航説,“我們以遊戲引擎為底層技術,計劃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和敦煌研究院共同努力把藏經洞1:1複製再生。我們相信這會是一個全新的數字文化內容産品,期待它能夠打破現有的文博展陳方式,借助雲遊戲伺服器的平臺實現多端無門檻進入,我們相信這會成為全球敦煌愛好者進入敦煌的重要窗口。”
為了讓更多公眾能一覽部分藏經洞出土文物真貌、深度感受它們背後的生動故事,技術實驗室通過鐳射掃描、照片重建技術,結合遊戲引擎的PCG技術(程式化內容生成技術)、PBR技術(基於物理的渲染技術),以毫米級精度1:1還原藏經洞壁畫、文物細節,並模擬不同時間裏敦煌莫高窟的光照、植被等情況,線上上構建一個全真的數字藏經洞,實現物理場景的數字化高保真復現,再現當年藏經洞萬卷藏書的盛況。
此外,雙方還將根據藏經洞出土文物所記載的歷史內容,創造搭建數字互動的文化場景,重現文物背後的歷史時空情景,逐步構建出藏經洞的“數字文化世界”。
其中,即將走進大眾視野的第一件文物就是國家一級文物“敦研001《歸義軍衙府酒破歷》”。透過它,大眾可以深入了解北宋時期敦煌的經濟、文化、曆法、民俗等社會面貌以及藏經洞從洞窟開鑿、室藏萬卷到驚現於世、文物流散的前世今生。
“我們會用遊戲化的表述方法讓文物背後的故事更生動地表達出來,用戶可以透過指間身臨其境地體驗。我覺得講故事要做到兩點,第一是唯美,第二是有趣,這樣用戶在接受的過程中就會更加輕鬆一些,這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特別方式。”騰訊互娛研發效能部副總經理鄧大付説。在此基礎上,數字藏經洞還生動還原了眾多“歷史人物”,讓大眾在觀覽中與不同時期的人物“對話互動”,沉浸式體驗“穿越”歷史。數字藏經洞是技術實驗室的首批重點項目之一。未來,數字藏經洞將有望成為打開敦煌文物世界的重要窗口,通過這個科技窗口,人們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桎梏,深度感受藏經洞文物的豐富細節,感受敦煌文化的浩瀚之美。
虛擬人物伽瑤演繹敦煌魅力
開場儀式中,虛擬人物伽瑤作為嘉賓主持,表演了一段優美的敦煌舞。伴隨著復原古樂風韻的原創音樂,伽瑤舞出演奏式、反彈琵琶式、吹笛式等專業敦煌舞動作,飄然靈動。
雙方打造的敦煌莫高窟官方虛擬人伽瑤,其原型來自敦煌莫高窟壁畫中聲音婉轉如歌的神鳥“迦陵頻伽”,服裝紋飾及配色等設計靈感來自《都督夫人禮佛圖》中的供養人和莫高窟第217窟《觀無量壽經變》中的菩薩。
伽瑤的形象著重體現古典氣韻,模型、材質、布料暗紋甚至是毛髮鬢角等細節都經過了精細打磨。基於遊戲引擎的實時驅動技術管線,結合動作捕捉、全實時驅動加渲染、真實毛髮與實時布料解算、面部驅動底層演算法優化等多領域技術,現在的伽瑤,不僅能實時做出表情,連頭髮、衣服、配飾都能像現實中一樣隨風而動。
“伽瑤可以應用到更多的場景中,可以擔任莫高窟講解員,或者在某個線下體驗展上直接跟用戶溝通,而且這個溝通其實並不是借助於AI的技術,背後會有一個實時動捕的演變。”騰訊內容生態部副總經理劉智鵬説。未來,伽瑤將作為首位數字敦煌文化大使,以展覽虛擬直播、絲路文化科普、IP創新跨界合作等方式與大眾見面,帶來更豐富的文化內容互動。
同時,基於“雲遊敦煌”小程式構建的敦煌文化知識圖譜,結合AI技術,伽瑤還將智慧學習和掌握豐富的敦煌文化知識,成為雲遊敦煌的首位數字講解員,隨時隨地跟線上游客交流敦煌文化知識,帶領更多人領略敦煌文化的魅力。
(本報記者 王冰雅 宋喜群 本報通訊員 魏子航)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