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陜西延安:讓革命文物之光點亮信仰燈塔

發佈時間:2022-04-29 09:39:2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張哲浩 李潔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李潔

棗園、楊家嶺、王家坪、鳳凰山、西北局、清涼山、橋兒溝、寶塔山、南泥灣……春風滌蕩,山花綻放的四月,記者穿行在有“中國革命博物館城”之稱的陜西省延安市的大街小巷,被一座座大大小小的革命紀念館深深吸引。毛主席騎過的“小青馬”、所住窯洞裏曾使用的小炕桌……一件件革命文物講述著一段段刻骨銘心的紅色故事,見證了革命先輩為民族解放所作的卓越貢獻。

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宏蘭介紹,延安的革命舊址在全國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級別最高、跨越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從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黨中央在延安戰鬥和生活的13個春秋裏,不但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更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革命文化遺産。目前,延安市共有革命舊址445處,革命類紀念館30座,館藏革命文物43673件,還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3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6處。”楊宏蘭説。

“紅色革命文物是歷史、是記憶、是傳統,是新中國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與底氣,它印證著來路,昭示著未來。”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趙剛表示,近年來,延安市在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指導和支援下,奮力推進革命紀念地建設和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大力實施保護、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工程,通過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使革命文物在延安真正“活”了起來,點亮了人們心中的信仰燈塔。

按照“老城核心區多拆少建、革命舊址周邊只拆不建”的決策部署,延安全面推進新城建設、老城改造、居民下山和舊址周邊環境整治,完成了寶塔山、楊家嶺、棗園、抗大、“四·八”烈士陵園、魯藝等舊址周邊環境改造提升工程,為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騰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抓住“十大革命舊址維修”“一號工程”和災後重建機遇,延安先後投入4億多元,維修保護了棗園、魯藝、西北局等革命舊址47處,延安魯藝革命舊址東西山維修保護工程、西北局革命舊址搶險加固工程分別榮獲2019年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和“優秀案例”。

在此基礎上,延安積極籌建文物活化利用體驗式教學基地,遵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原則,將橋兒溝、清涼山、中共中央西北局等舊址的600余孔窯洞活化利用,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體驗式教學基地。2022年,延安市計劃啟動第二批集中連片保護維修項目66處,目前方案正在編制中。

同時,以“中國革命博物館城”建設為目標,延安全力推進中國革命文藝家博物院、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陜北“三戰三捷”紀念館、延安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陳列布展及對外開放,並利用延安博物館及市區內革命舊址共建“1+1+N”(一個綜合博物館+一個行業舊址/博物館+其他舊址)展示線路,串珠成鏈,形成多類型、分領域的紅色展覽教育體系。

在創新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延安不斷加大新技術運用,打造革命文物新業態,越來越多的革命文物以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式體驗的方式,讓人們進入紅色歷史情景,身臨其境地感受曾經的革命烽火。

與此同時,延安以數字科技點亮紅色記憶,探索服務黨史學習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徑。延安革命紀念館從館藏3.6萬件革命文物中遴選出一批珍貴文物,深入挖掘闡釋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和精神,讓革命文物“發聲”,讓歷史資料“説話”。

100集《延安·延安》紅色故事短視頻採用“人員講述+場館實拍+歷史影像資料”的方式錄製,由延安革命紀念館的管理者、研究人員、宣講人員和“小小講解員”講述,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面帶領觀眾走近革命文物、感悟延安精神。13節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課程結合青少年認知特點,融合原創手繪、動態漫畫、圖文視頻、音樂動效、熱點交互形式,開發出“落腳陜北開新篇”“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版畫裏的抗戰”“我們都是共産主義接班人”等課程,拉近了青少年與革命歷史之間的距離。

“100+13”紅色故事課程全網點擊量持續刷新,已經突破了3000萬。13節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課程先後50多次走進校園,其中兩節課程還被確定為陜西省中小學生2021年秋季開學第一課,受眾達800萬人。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29日 03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