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再總結當代“國風” 近百件漢族服飾非遺作品在滬展出

發佈時間:2021-10-14 09:30:25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許婧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再總結當代“國風”近百件漢族服飾非遺作品在滬展出


“中華紡織服飾非遺的歷史與創新(第一回:漢族)”展在滬舉行。 東華大學 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13日電 (記者 許婧)“藍染時尚”“玲瓏五色”“寸錦寸金”……98件非遺作品,靜態展覽、視頻展覽及學術論壇,首次聚焦漢族紡織服飾非遺的歷史與創新主題,以漢族紡織服飾非遺的紡、織、染、繡等傳統工藝為內容,並結合當代設計,呈現中國優秀的傳統技藝、紡織服飾文化和當代時尚傳承創新。

12日,值東華大學建校70週年之際,“中華紡織服飾非遺的歷史與創新(第一回:漢族)”展覽系列活動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對紡織服飾非遺進行再梳理,對當代“國風”進行再總結。

本次展覽靜態展出的98件非遺作品,圍繞“織、染、繡、衣”四大主題,遴選雲錦、蜀錦、宋錦、緙絲、漳絨、像錦、夏布、蠟染、扎染、蘇繡、粵繡、湘繡,融合旗袍、漢服、國潮服飾,結合唐代服飾復原,以漢族紡織服飾文化傳承為主線,借歷史實物比照當代創作,彰顯漢族紡織服飾非遺的歷史之源和當代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的時尚之美。

展品的歷史實物部分,既有“東華收藏”中的相關藏品,更有著名收藏家包銘新教授、李超德教授、蔡名強、陳聞的鼎力支援,充分展示了漢族紡織服飾非遺的歷史輝煌。

而在當代創新部分,既有來自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的成果、著名企業和藝術家的作品,也有諸多時尚設計新銳的創作,集中體現了當代服飾時尚領域漢族紡織服飾非遺繼承和創新的最新成就,顯現出時尚文化自立的實踐探索,為紡織服飾非遺的保護利用和當代時尚建設構建了標桿和參照。

被稱為“寸錦寸金”的南京雲錦在展覽中格外奪目。此次展出的雲錦精品大紅粧花緞五福捧壽團紋大襟女袍為19世紀後期製作,寬身直袖、立領大襟、圓下襬,兩側開衩。衣身布料為大紅緞地,其上紋樣用粧花手法織出,胸前、後背和兩肩處有四個五福捧壽團紋,下襬處有立水江崖,上織五彩花鳥、蝴蝶紋,精美絕倫。


  展出的南京雲錦。 東華大學 供圖

藍染時尚系列服飾,展品布料採用原創風格絲毛、絲麻織造、真絲喬其,使用扎染吊染、段染、傘卷綜合應用工藝製作完成,體現自然之美。

蘇繡服裝“玲瓏五色”,裙身圖案來源於國畫中的經典祥雲紋樣,以蘇繡戧針勾勒祥雲輪廓,以滾針充實祥雲形體,以套針繡出漸變色彩,以直亂針和斜亂針表現雲霧的濃淡和光影。底部印製同色祥雲圖案,增強紋樣層次感。

金頂獎設計師陳聞的現代國潮新風尚系列將充滿東方傳統風格的精美的提花布料、貢緞布料和雲紋圖案、祥龍圖案、荷花圖案、水墨圖案等設計元素運用到國風漢服、旗袍等傳統服飾中,布料色澤亮麗款式充滿飄逸感,搭配充滿透視感的歐根紗、彩色網等,局部採用吊帶、鏤空等元素,從藝術和文化美學的角度,重組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完美演繹充滿現代感的國潮風尚。

展覽策劃人、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教授認為,隨著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加速推進,中華優秀服飾文化的當代傳承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以漢服、旗袍、國潮為代表的“國風”服飾已經成為社會的新風尚。“從學術角度對於紡織服飾非遺的再梳理和當代“國風”的再總結,已經成為社會文化建設、時尚之都建設和時尚消費品産業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和博物館的責任所在。有鋻於此,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將逐年推出“中華紡織服飾非遺的歷史和創新”系列活動。”

當前,弘揚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已成為國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一項重要任務。由東華大學聯合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共同主辦,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精心策劃的“中華紡織服飾非遺的歷史與創新(第一回:漢族)”展覽,或將成為推進中國紡織服飾行業和上海時尚消費品産業快速提升、上海時尚之都建設加速發展的又一有力舉措。(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