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年輕態、時尚化 專家學者建言讓世界遺産走進大眾生活

發佈時間:2021-10-11 09:38:5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蘇向東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中國網北京10月11日訊 (記者 蘇向東)以“遺産走進生活 遺産傳承文明”為主題的“世界遺産的大眾傳播專項研討會”1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來自文博與新聞傳播領域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社會團體的專家學者,以及世界遺産地的代表們,圍繞主題暢談世界遺産大眾傳播的思考和建議。

傳播是保持遺産地精神生命力的最好工具。此次研討會的核心話題,就是探索中華文明傳播內容與方式的更多可能。

中國目前擁有56項世界遺産,是擁有世界遺産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在中國大地上,點狀分佈的文化遺産、文化景觀遺産、自然遺産、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共同織就了一張熠熠生輝的世界遺産網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致力於保護文化遺産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支援文化遺産的闡釋與傳播。

從萬里布鞋團走進世界遺産,助力世界遺産“活起來”,到《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創新表達讓“中國節日”火遍全網、走向世界;從一座充滿煙火氣的城市泉州作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網友熱捧,再到逛博物館成為中國社會“新風尚”……在中華民族日益復興、文化自信愈加勃發的當下,一系列內容精彩、形式多樣、創新十足的各類文化遺産傳播方式日益得到公眾尤其是年輕人發自內心的喜愛和親近。

與會專家表示,《國家寶藏》《傳承者》《遇見天壇》《最美中軸線》《萬里走單騎》等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節目,提升了觀眾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使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到遺産地遊覽觀光,了解探究遺産的價值和文化內涵,感受世界遺産與美好生活間愈來愈緊密的聯繫,並參與到文化遺産保護的事業中。然而,與大多數仍然“藏在深閨人未識”的世界遺産及其尚待挖掘的文化寶藏相比,這些成績還遠遠不夠。

專家們認為,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弘揚與發展,需要更加深入廣泛地傳播,需要充分借助現代科技和媒體融合的力量,讓文化遺産真正“走出去”“活起來”,走進千家萬戶,感染更多公眾的心靈。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在介紹《世界遺産的傳播價值》時表示,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通過融媒體的新方法,讓專家參與文化綜藝節目創新了世界遺産價值的傳播方式,通過學術轉換、文化轉換和社會轉換,讓世界遺産從“小眾”逐漸走向“大眾”。高蒙河認為,綜藝傳播的核心內容是把世界遺産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全面傳遞給當代大眾,傳承給下一代年輕人,同時帶動遺産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福祉提高。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胡智鋒指出,做好世界遺産大眾傳播的難點和重點,在於把專業內容大眾化,知識性內容生活化,把歷史的古老的內容時尚化,把中國優秀的文化國際化。如何把中國的世界遺産向全世界傳播,胡智鋒提出四點建議:提升遺産的溫度,尋找遺産與當代人的共情,讓遺産充滿更多人文情懷;提升遺産的亮度,使遺産更靚麗更時尚;打造更多遺産話題,提升大眾參與遺産保護的活躍度;提升各個年齡段人員的參與度,吸引大眾走進遺産地,了解世界遺産背後的文化價值,讓世界遺産融入當代人的生活。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表示,世界遺産的保護和利用離不開人民,更需要不斷創新的傳播方式,讓文化自信深入每一位同胞的心靈。文化遺産的大眾化傳播應當以自信為根本,愛國為靈魂,國風為底色,時尚為韻味,不斷推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創意産品和全新傳播方式。單霽翔提出,要通過電視片、紀錄片、綜藝片、融媒體産品等多種形式,讓文化遺産變得更為“平易近人”,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讓人們愛上文化遺産、汲取精神力量。通過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實現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産既有輝煌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也能在創新中走向未來。

此次“世界遺産的大眾傳播專項研討會”由中國文物學會、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浙江廣電集團、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聯合主辦。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