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李潔
為了在更短時間高強度吸引受眾眼球,新媒體社交平臺上的“段子”、短視頻等推送層出不窮,便捷演算法帶來的“資訊繭房”效應下,傳統文學敘事的寫作難度似乎日益增加。評論家木葉發現,“用戶體驗”這個網際網路熱詞,放置於文學的語境下往往意味著一種困境——一些小説家搖擺于創作新穎度與閱讀快感兩端。“寫得難了深了,閱讀難度上去了,所謂閱讀的用戶體驗也會打折流失,小説家怎麼辦?”
注意力的激烈爭奪是一種挑戰,另一挑戰在於,隨著生活體驗、獲取資訊的高度相似性,趨於同質化的寫作題材、手法,也在消解著小説的魅力。如何從看似雷同的生活素材中加工提煉出有獨特異質性的故事?昨天,華東師範大學“未來文學家”獎、首屆“短篇小説雙年獎”接連在滬揭曉,張怡微《家族試驗》、愛潛水的烏賊《詭秘之主》、董夏青青《科恰裏特山下》、艾瑪《白耳夜鷺》、趙松《公園》、王蘇辛《接下來去荒島》、張玲玲《五月將盡》等作品脫穎而出。
更多作家評論家意識到:在文字閱讀帶來的“爽感”“燃點”之外,小説家不應被寫作慣性或是熱點演算法所桎梏。恰如作家趙松所説,如果小説不能夠給讀者提供一種全新的經驗或者體驗的方式,它可能無法成立,“尤其是短篇小説,要在有限的時段裏、篇幅裏,抵達怎樣的一種強度,恰恰和生命本身是非常相似的一種狀態和邏輯”。
閱讀耐心爭奪戰中,短篇小説的“競爭對手”並非長篇
“短篇小説的競爭對手,不是長篇小説,而是演算法下的故事,譬如新媒體根據讀者的趣味,定制推發的文章或者公號爆款等。”評論家李偉長認為,我們需要重建閱讀小説的耐心、興趣,以及必不可少的識別能力,還有開放包容的態度與觀念。
換句話説,無論篇幅長短、何種體裁,讀者對“好故事”的渴求仍是剛需般的存在。對好故事的認知,不少作家也親歷了“進階”之旅。以網路作家愛潛水的烏賊為例,剛投身碼字時,他從“最原始也最純粹的表達欲”出發,“最開始,我覺得我的描述乾巴巴的,打動不了別人,於是努力地去體會感受;然後我懂得了鋪墊,懂得了克制,懂得了層層編織後的一下刺穿”。小説篇幅長起來之後,他又感覺故事變得鬆散,主題不再明確,沒有法度嚴謹的美感,再度重新審視,慢慢摸到了骨架結構的美妙。從字詞的打磨到觀點的輸出,再到情感的共鳴,他跳出了“一味追求爽感”的感官刺激,轉向對心靈層面深度共振的探索。
有時,“做減法”往往能讓一個故事變得“眉清目秀”起來。對王蘇辛來説,寫短篇是一個過濾的過程。“大量感覺被過濾掉,留下最想説的。我會邊寫邊讀,如果聲音和文字恰好同時處在一條讓我舒適的線上,這句話會被我留下來。”
好故事也意味著寫作者本身要不斷跳出“舒適區”。“有時我們特別容易進入寫作慣性。如果把一部小説非常舒適地寫完,你會陷入恐懼——會覺得這個小説肯定哪有問題,過於舒適的完成,回過頭再打量會發現這個作品可以扔掉了。”作家肖江虹每隔幾年就會自我審視小説所面臨的障礙,“有時候挑戰寫作的不是文學本身,而是我們可能要把屬於文學之外的對社會、對時代的敏銳觀察引到作品裏面,來增加寫作的難度。”他發現,有的作品在技巧、語言、結構性上都相當純熟,但欠缺了哲學或美學的高度,這樣的文字就容易“過時”“速朽”。
培育生態豐富的作者群,新銳力量在上海呈蓬勃之姿
隨著文藝新形態大量涌現,文學創作也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為了助推更多好故事涌現,打破網路文學、純文學的邊界,上海學界出版界推出面向時代和未來的優秀文學作品評選,力求培育生態豐富的作者群,激活文學在當下的活力。
以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今年設立的“未來文學家”大獎為例,此前公佈的“長名單”裏,王佔黑、孫頻、張怡微、陳楸帆、吾道長不孤、鄭執、周愷、愛潛水的烏賊、笛安、榴彈怕水等青年作家榜上有名,其中90後接近一半。評審委員會召集人、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孫甘露表示,該獎項嘗試在更廣泛領域觀察、遴選和推出傑出青年寫作者,將優質文學資源引入文學教育現場,為青年學子提供寫作的視野與範本,同時推動國內青年文學創作的發展,向文壇展示學院的判斷與聲音。
而為了鼓勵推動當代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説創作,豐富中國小説創作風貌,《小説界》雜誌自2017年改版以來,經歷沉澱、新樹風貌,成為文學雜誌中一股朝氣蓬勃的力量。五年間《小説界》共刊登200多篇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説,眼下《小説界》以文庫的形式,按年份出版為叢書套裝。剛面世的《小説界文庫》第一輯包括“你還只是一位年輕人”“愛情必須付諸行動”“那一年我是所有人的陌生人”“他經歷著常常不被理解的最好的事情”“在平地上有一次等候”“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六冊主題圖書,涵蓋魯敏、弋舟、石一楓、張怡微、李靜睿、文珍、蘇方、田原、殳俏等作家,從魯迅文學獎得主到青年中堅寫作力量,以及優秀的跨界作家,擁有生態豐富的作者群。繼第一輯出版之後,後續將陸續推出多套《小説界文庫》。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