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教授楊貴慶,不僅讓沙灘村變得美麗有文化,還幫助嶼頭鄉人找回了發展自信。
——黃岩嶼頭鄉黨委書記 陳康
今年2月,全國首家鄉村振興學院——同濟·黃岩鄉村振興學院掛牌成立,北院校區就在嶼頭鄉沙灘村。
高規格的人才培養基地為何會落戶一個小村?這得感謝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教授,他不僅讓沙灘村變得既美麗又有文化,還幫助嶼頭鄉人找回了發展自信。
2015年6月,我調任嶼頭鄉黨委書記。7月,在沙灘老街改造施工現場遇到了楊教授。“鋪設地磚,要保留原來的弧度”“這塊磚雕太美了,改造時要保留”……在施工現場,我遇見挎著泛白帆布包、頭髮略微花白的楊教授,他以竹竿作筆,和現場施工的村民耐心溝通。在一棵樹周圍,他用竹竿畫了個圖案,一位村民緊跟著在圖案周圍灑了一圈石灰粉。“聽楊教授的話沒錯,修出來的房屋路面就是不一樣,有味道。”這位村民説。
我和鎮村幹部一起,拜楊教授為師,學起了鄉村規劃設計。
楊教授説,對沙灘村的規劃、修復和改造,首先要挖掘和確立一個鄉村獨有的文化內涵,實施‘文化定樁’。”
沙灘村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呢?村幹部答不上來。有村民説,村裏沒啥歷史,倒有個南宋古剎太尉殿,是皇帝表彰撲火救人去世的村民黃希旦而建的。現在每逢農曆十月一日,村民會舉辦社戲活動紀念“先祖”黃希旦。
聽到此,楊教授眼睛一亮:“‘崇尚英雄’和‘養我德行’就是沙灘村的文化之根啊!”
這次文化挖掘,成為沙灘村規劃和修復的起點。在村裏實地調研幾天后,楊教授拿出了沙灘村的規劃設計圖。之後幾乎每隔兩周就要從上海趕到村裏,教農民如何畫線、如何舊物利用、如何插竿放樣。
在楊教授的指導下,沙灘村民把建築細節處理到極致:舊建築留下的瓦片、磚塊用於道路鋪設;獸醫站“變身”鄉村物流中心;擴大村中坑塘水面,取名“太極潭”;柴火房改造成休閒吧;甚至利用廢棄的場地和改造散落的茅廁,整理出一個社戲廣場。
鄉衛生院舊址原來是朱熹講學的柔川書院,楊教授重新恢復成了柔川學堂,兼做鄉村振興學院講堂。
眼下,嶼頭鄉梳理出一整套美麗鄉村建設思路,涉及鄉村經濟、環境治理、鄉村規劃、産業振興等各個層面。楊教授倡導的“適宜人居、適合環境、適用建築”的理念,已在這裡落地紮根。
來源: 《今日浙江》雜誌 | 作者:陳康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