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架起文明互鑒橋梁 中國科幻産業顯現三大新趨勢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架起文明互鑒橋梁 中國科幻産業顯現三大新趨勢

2025-04-14 11: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科幻産業在邁上千億級臺階之後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一方面是前沿技術與科幻産業的深度融合帶來的內容創新與生態優化,另一方面則是厚植于傳統文化的中國科幻崛起並被世界矚目,由此顯現出的三大新趨勢令人期待。

技術破壁 向多維表達躍遷

可變身的機甲龍、零重力懸浮裝置、倣生機器人、腦機智慧無人機集群……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2025中國科幻大會上,一系列前沿科技與科學幻想融合的技術與場景,打造了沉浸式未來世界體驗。

當前,快速演進的人工智慧(AI)、VR(虛擬現實)、雲計算等前沿技術,正在打破創作與體驗的物理邊界,推動科幻內容從文本向多維表達躍遷,科幻産業的外延不斷拓展。

中國科幻研究中心發佈的《2025中國科幻産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産業總營收達1089.6億元,涵蓋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遊戲、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核心産業。

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加快夢想照進現實、科幻走進生活的進程。《報告》顯示,2024年各大平臺共上線169部科幻微短劇。AIGC技術的引入為科幻微短劇的創作提供了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激發了該領域的發展潛力。隨著“人工智慧+”行動持續推進,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將極大賦能科幻內容創作和IP開發,對科幻産業影響將進一步顯現。

VR技術突破傳統視覺邊界,為科幻內容創作打開新空間。據中國電子集團中電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陸昀介紹,VR電影技術已突破單眼4K解析度、90幀高刷新率等關鍵指標,其沉浸式特性與科幻題材天然契合,未來或成科幻敘事新載體。業內人士預計,VR科幻將從短片向長片過渡,技術成熟將推動內容形態革新,VR與科幻的深度融合將孵化更具想像力的IP。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預測,未來電影或全面動畫化,AI技術將模糊真人影視與動畫的界限,而VR的多視角敘事特性將為科幻提供全新表達空間。

前沿技術不僅影響內容創作這類科幻“軟體”,同時也在推動科幻“硬體”創新。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三屆科幻星球大賽上,獲得科幻産品創新賽道冠軍的是深圳光子晶體科技有限公司的“nanoARTM透明高清和AR顯示”,該項目將隨處可見、存量巨大的玻璃轉化為視頻資訊載體,創新應用場景,具備開創全新生態的潛力,多次斬獲世界顯示技術獎項。

生態優化 産業鏈協同創新

“在人類探索未知的征程中,科幻文學用文字承載著人類對宇宙、科技與自身命運的無盡遐想,催生了眾多影視巨制與科幻遊戲,為各領域創新鋪就道路。”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説。

完美世界集團高級副總裁伊迪認為,科幻文學需要在頭腦中想像,科幻電影更加具象化,科幻遊戲進一步增強了操作感和沉浸感,科幻文旅則借助一定的空間載體讓人們更加身臨其境,未來的科幻産業4.0有可能是一個數智融合、虛實共生的科幻元宇宙。

據《報告》分析,總體來看,中國科幻産業正在步入業態融合與創新驅動的關鍵階段,已成為全球科幻版圖中的重要增長極。

中國科幻五大核心産業中,科幻閱讀2024年總營收35.1億元,同比增長10.7%,科幻新書碼洋貢獻率明顯提升,科幻數字閱讀和有聲閱讀進入發展快車道;科幻影視2024年總營收67.1億元,科幻電影票房回落,科幻微短劇與中短視頻發展勢頭強勁;科幻遊戲2024年總營收718.1億元,同比增長10.2%,電腦端與主機端科幻遊戲營收增速加快,科幻遊戲製作水準顯著提升;科幻衍生品2024年總營收25.3億元,同比增長11.0%,市場呈現回暖趨勢,國內原創IP逐步成為主導力量;科幻文旅2024年總營收244億元,本土主題公園科幻遊樂項目較去年營收佔比提升,科幻舞臺劇和科幻劇本娛樂逐步邁向內容精品化與運營高端化階段。

未來,隨著技術迭代、政策支撐與市場需求的多重推動,中國科幻産業鏈條各環節將加速協同創新,持續優化生態體系。

文化出海 架起文明互鑒橋梁

從《三體》引發的世界熱潮到《流浪地球》點燃全球銀幕,中國科幻正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敘事格局,架起文明互鑒的橋梁,將東方哲學、技術倫理等中國敘事融入全球科幻話語體系,為世界提供文明對話的新範式。

“中國科幻的藍海不僅限于本土,更要在全球化浪潮中開闢新航道。”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姚利芬説。根據《中國科幻海外新興市場傳播報告》,巴西等新興市場對中國科幻遊戲的熱度“斷層領先”,《三體》《流浪地球》等IP的出海,正以東方美學重構全球科幻敘事的話語體系。

“中國科幻的本土特色並非自我設限的壁壘,而是與世界對話的橋梁。”王晉康指出,中國科幻已從“荒原耕耘”發展為“參天森林”。他認為,科幻的本質是用虛構的可能性照應現實的必然性,中國科幻正以東方哲學智慧,在科技樂觀主義與科技悲觀主義的對立中,為全球科技發展態勢提供“第三條道路”——既讚嘆技術威力,又警惕人性異化,為人類文明尋找更平衡的支點。

劉慈欣也認為,中國科幻發展的最大機遇在於中國自身的發展,國家的科技突破將為科幻創作提供最肥沃的土壤。他強調科幻作為跨文明橋梁正迎來變革期,應通過國際交流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知,同時提醒科幻不是預測未來的水晶球,而是警醒人類在技術狂飆中保持敬畏、守護人性的思想火把,為文明征途點亮明燈。

義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爾索表示,中國科幻已經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在他參加的多個歐洲科幻類大會上,中國科幻圖書是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未來,他將繼續在世界的各類圖書博覽會、科幻大會上,推廣中國科幻的優秀作品。

“科幻是基於現實又超越現實的想像,中國科幻正吸引著世界目光。”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邱華棟表示,面對當前科技的迅猛發展,中國科幻作家和研究者正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青年創作者應從科學前沿中汲取靈感,創作出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作品。(記者 吳蔚)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