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他將肝膽管結石再手術率從70%多降至7%以下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人的故事>

他將肝膽管結石再手術率從70%多降至7%以下

2025-04-10 10:41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湖南省人民醫院醫生吳金術探索14條入肝手術途徑,完成2萬餘臺肝膽胰手術——

將肝膽管結石再手術率從70%多降至7%以下

吳金術在坐診。

本報記者 申智林攝

吳金術在做手術。

申 勇攝

人物小傳

吳金術,1940年2月生,江西豐城人,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外科首席專家、主任醫師,中國膽道外科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曾獲全國百佳優秀醫生、全國省級醫院十佳醫生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醫60餘年,完成2萬餘臺肝膽胰手術,探索出14條入肝手術途徑,開創的“肝膽管盆式內引流術”將肝膽管結石再手術率從70%多降至7%以下。

上午9點半,虛掩的辦公室房門被推開,一身白大褂的吳金術穩步走進來:“不好意思,久等了,查房時和患者多聊了聊。”

85歲,每天工作8小時,堅持上手術臺……從醫60餘年間,吳金術探索出14條入肝手術途徑,開創了“肝膽管盆式內引流術”,讓數以萬計的患者免於膽結石復發再手術之苦。就在採訪前一天,他還在無影燈下完成了3台手術。“我就是想當個好醫生。”他説。

“做一名大家需要的好醫生,為更多人減輕病痛”

當個“好醫生”的夢想,萌生於吳金術的青年時代。他了解到國家面臨缺醫少藥的情況,便在父母的影響下立志學醫。1957年,吳金術考入當時的湖南醫學院。

在校期間,有一年,湖南省桑植縣發生了流感疫情。“針對當地的情況,我們就地取材,架起大鍋熬製中草藥湯劑,挑著擔子送到農民家裏,幫助不少人渡過難關。”吳金術説。短短幾天,很多農民病情好轉,質樸的老百姓奔走呼告:“省裏的醫療隊給我們送藥來了!”

儘管只是一名醫學生,看著老百姓打心底裏敬重醫術、敬重醫生,吳金術下決心:“我要做一名大家需要的好醫生,為更多人減輕病痛。”

1962年,畢業後的吳金術主動申請到偏遠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衛校和州人民醫院工作。他白天診治患者,晚上看書學習。1974年,湘西州衛校實施開門辦學,吳金術帶著年輕的醫學生,跑遍湘西州各縣,為當地老百姓送診送藥。

有一次,吳金術收治了一名連續高燒18天、背臀部腫脹的老人。“必須馬上手術!”吳金術回憶,患者家屬對手術有顧慮,他耐心給家屬講解病情的嚴重性,堅持給患者做了手術。後來,痊癒的老人拉著吳金術的手,眼中淚光瑩瑩:“真感謝像你這樣的醫生!”

這樣的故事,在吳金術的職業生涯裏,發生過許多次。“老百姓尊敬、愛護我們,我們也要全心全意救治、幫助他們!”吳金術説。

“有很多患者等著,怎能停下來”

1983年,吳金術來到湖南省人民醫院,擔任普外科主治醫師。那時,國內肝膽管結石病的再手術率較高。院領導給吳金術下了新的任務——研究肝膽管結石。

吳金術仔細分析既往病例發現,肝膽管結石術後之所以疾病復發率高,是因為既往手術方式無法清理到肝內膽管,只能在肝門附近做手術。“這就像打掃屋子,只掃門口,屋內的塵土還會越積越多。”吳金術説。

肝內膽管分為3級,要想讓復發率降下來,就要找到深入每一級膽管的途徑。但是肝膽管附近血管多,怎麼辦?“我翻了很多研究資料,還去過不少大醫院請教,都沒有什麼好辦法。”吳金術説,他自己帶著團隊鑽研,反覆設計方案。終於,吳金術帶領團隊找到入肝手術的8條途徑,探索出1—3級膽管切開技術。1983年,吳金術採用右側肋緣下切口,為一名曾經歷過3次膽道手術仍然結石復發的患者第一次實施了“肝膽管盆式內引流術”。

手術從上午9點一直做到深夜1點。“1顆、2顆、3顆……”手術做完,吳金術一清點,“整整從患者體內清理出180顆結石,是當時肝膽管結石手術一次性清理數量最多的。”手術成功後,吳金術隨訪了這名患者整整20年,患者一直都沒有出現結石復發。

直面肝膽管結石治療的關鍵問題,解除狹窄、通暢引流,這一創新性的手術方式,徹底彌補傳統的“肝內手術肝外做”的技術缺陷,大幅降低復發率,使得肝膽管結石的再手術率從超過70%降至7%以下。

此後,8條入肝途徑進一步拓展至14條。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也從最初只有3張床位的肝膽小組,發展成為有8個病區、500多張病床、年手術量達上萬台次的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肝膽專科,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患者前來就診。

直到今天,吳金術還堅持在手術臺前為年輕醫生們作指導,“有很多患者等著,怎能停下來?”

“給學生一滴水,老師就應該有一桶水”

上世紀60年代,在湘西州衛校工作時,因為當地醫務人員匱乏,吳金術一邊從事臨床工作,一邊在衛校開展教學工作。衛校和醫院就隔著一條路,吳金術經常下了手術臺就走進教室,出了教室又回到手術臺。

“給學生一滴水,老師就應該有一桶水。”吳金術説,“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不可能當好老師。”吳金術向來重視對臨床經驗的積累,每一台手術,他都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比如失血量要盡可能少。

完成一台手術後,吳金術經常把相關資料記錄下來。早年間,相機還不普及的時候,吳金術會根據記憶,將術中情況繪製出來。在他的記錄本中,記錄了5479台手術。他將醫療日記整理成冊,形成22部專著,共計1500余萬字。

現在,每天上午查完病房,吳金術仍會帶著學生們進行案例分析,幫助年輕醫生提升業務能力。“在吳老的帶領下,大家也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提升手術水準。”吳金術的學生、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治醫師高泰龍説。

儘管已是85歲高齡,吳金術依然在四處奔波。“大醫院裏的年輕人正在快速成長,但基層醫院的專業能力還不夠。”吳金術説,“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各地縣市級醫院都有手術能力,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責任編輯:吳聞達】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