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春招暖意融 市場化多元就業渠道加力拓展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春招暖意融 市場化多元就業渠道加力拓展

2025-04-14 14:5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首次突破1200萬。近期多地搶抓“金三銀四”就業關鍵期舉辦春季招聘會,記者走訪高校春招現場,捕捉諸多積極信號——在用人側,受年初人形機器人、DeepSeek等新技術熱潮推動,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新興産業崗位需求顯著增加;在求職側,積極應聘、務實擇業在青年學生中成為主流,不少2026屆畢業生也提前參加春招練手。受訪人士建言,在穩住公共部門崗位供給的同時,需加力拓展市場化多元就業渠道,就業幫扶舉措宜更細更準,注重實效。高校在動態調整招生專業的同時,可鼓勵學生在校期間進企業實習,儲備職業技能素養。

多地春招規模超過去年秋招

記者調研發現,往年被當作“撿漏”的春招,今年熱度不降反增。清華大學近日舉辦2025屆春招,全國30個省區市720多家用人單位參會,創下歷年招聘會新高;南京航空航太大學春招吸引520家單位參會,比去年秋招多135%。

新興産業釋放用人需求。“大模型研究員”“AI演算法工程師”……在清華大學春招現場,人工智慧相關崗位目不暇接,多名招聘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初DeepSeek、人形機器人掀起的技術熱潮,推動企業重視人工智慧,不僅崗位數量增加,崗位職責劃分也更細,收到不少學生的問詢意向。

主營智慧無人飛行器的四川騰盾科創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春招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投放近40個研發崗名額。該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助理李艷梅説:“當前低空經濟已步入戰略機遇期,我們亟需加強儲備人工智慧技術應用、飛行器創新研發及智慧控制系統等關鍵領域的高端人才。”

就業幫扶服務更細更準。在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新疆石河子大學等高校春招現場,記者注意到,招聘單位以地域、行業劃分為若干片區,方便同學們像逛超市一樣直奔自己感興趣或對口的企業。各高校還普遍設置了求職面試指導、簡歷修改輔導窗口,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服務。

著力兜底幫扶,南開大學連續八年開展“求職勵行金”專項計劃,為家庭困難等條件特殊的重點學生群體實行“一人、一策、一檔”重點幫扶。截至目前,該計劃學生去向落實率達90%以上。

畢業生就業準備期提前,積極、務實成主流。“往年春招是求職的‘下半場’,今年春招則吸引來不少2026屆畢業生,他們把春招作為提前練手的‘上半場’,向企業招聘人員請教如何修改簡歷或改進自己的面試表現。”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楊傑認為,近幾年,高校生涯規劃教育成效初顯,同學們更關注崗位與專業的契合度以及未來發展空間,對薪資的預期趨於務實。

過度“求穩”心態與實際脫節

多所受訪高校就業部門負責人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大學生群體求職心態加快分化。多數青年學子積極應聘,有的還提出“寧願校招上岸也不願流入社招”;但部分畢業生擇業觀不夠理性、一味“求穩”,已近初夏,仍在報考公共部門崗位,易錯失寶貴求職期。

天津師範大學的小賈説,班上不少同學求職時優先考慮“有編制”。蘭州大學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副主任曹婷表示,一些畢業生的擇業追求與實際脫節,存在跟風追求大城市、國企的傾向,對中小城市、民企、基層崗位的認識不夠全面。

“在我看來,‘放不下身段’和‘資訊滯後’是阻礙身邊同學順利就業的兩大因素。”內蒙古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一名本科畢業生説,“有些同學並不了解企業對人才有哪些具體要求,只是通過道聽途説、東拼西湊去‘想像’。”

北方一所重點高校的就業部門負責人坦言,部分畢業生對市場化就業的意願不高,近三年,該校畢業生初始去向集中在“體制內”單位,比例超過60%。由於一些“體制內”單位要求僅接收應屆生,有的畢業生為保留應屆身份,主動選擇不就業,有的還申請延期畢業。

調研還發現,隨著博士生培養規模擴大,該群體擇業趨向值得關注。蘭州大學化學專業一名博士生説,自己應聘的單位全部是高校,“因為高校穩定,不需要考慮薪資等變化因素。”北京交通大學一名應屆博士畢業生説,已經春招了,班裏有的博士同學還沒落實適合的工作,感到焦慮。

南京大學教育經濟和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劉霄表示,在傳統觀念裏,博士生畢業後就應當進入高校院所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然而近年來,不少高校院所的招聘門檻提高、考核競爭壓力增大,博士畢業生群體也出現多元就業的趨勢,尤其是理工類專業的博士生,掌握各自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技術,完全可以在企業一線實現自身價值。

多措並舉促市場化就業擴容提質

受訪校企人士建議,引導高校畢業生多元就業特別是市場化就業,需多方合力,尤需推動産教深度融合。楊傑表示,密切校、地、企聯動,高校可在地方設立“高校人才工作站”,舉辦“地方組團進高校”專場招聘會,挖掘校友企業招聘需求,多渠道助力就業資源擴容提質。

“通過去年秋招和今年春招與畢業生的交流,我們發現,不少畢業生對企業的認識和期待還不夠清晰。”貴州黎陽國際製造有限公司人力資源主管馮灝、新疆石河子大學就業辦副主任李世行建議,“訪企拓崗”專項行動實施數年來,已在校企之間建立了常態化聯繫,宜進一步深化協作,開展在校生進企實習活動,鼓勵他們感受企業實際工作生活場景,培塑就業信心。

發力市場化就業,還需治理市場化求職過程中的痛點,讓畢業生放心應聘。天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聶炳榮、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樊志建議,保障畢業生合法權益,清理學歷歧視、付費實習等就業市場的頑瘴痼疾,需要高校與政府、企業之間建立有效的問題反饋與處理機制,防範化解“臨近畢業被用人單位解約”等就業風險。

此外,應對人工智慧給就業結構帶來的挑戰,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謝矜建議,高校應積極運用人工智慧大模型等新技術工具,分析各行業就業形勢,加快調整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開設跨學科的人工智慧通識課,提升大學生人工智慧基礎素養。(記者:陳席元、魏夢佳、高晗、栗雅婷、白麗萍、魏婧宇)

【責任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