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科技 > 評論 > 正文

字號:  

微信朋友圈可否募捐 還需法律實施細則

  • 發佈時間:2016-03-14 09:01:06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微信圈可否募捐,還需要法律實施細則來明確,因為微信圈既是熟人圈,也會一圈一圈地向不熟悉人群擴展,既具有私人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

  如果是個人為了私人利益而求助,不會違法,因為法無禁止即可為,公眾在接收到這樣的求助資訊後需要自己理性判斷並做出行動。但如果求助是假的,肯定要按照刑法等法律法規來進行處罰,有關人員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如果是以幫助他人的名義而發起公開募捐,則應當納入法律規制的範疇。

  我們原來基金會分為公募和私募,在國際上很少這麼提。什麼是公,什麼是私?都是為了公益慈善事業。所以現在把非公開募捐改稱為定向募捐,指的是募捐活動面向特定的募捐對象,而不是非特定的社會公眾。

  13 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主席團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的修改稿。十二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明確,個人求助不屬於慈善活動, 不受慈善法調整。參與了慈善法草案從起草、一審、二審到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審議全過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 學教授鄭功成表示,現有的規制主要是為了規範公開募捐行為,讓募捐步入規範化的法制軌道,以保護愛心人士的愛心不被欺騙。鄭功成強調,慈善法不可能解決所 有問題,但它提供了基本的法制環境,有助於民間慈善力量規範、健康地發展。

  談網路募捐

  不是任何網路平臺都可以

  南都:最近廣東佛山有個案例,當事人為了給女兒治病,在眾籌平臺上募捐,這種眾籌式的募捐可以嗎?

  鄭 功成:慈善法草案規定得很清楚,依法成立的慈善組織才能公開募捐。網路募捐要進入有序狀態,不是任何人、任何機構都可以在任何網路平臺上進行募捐的,而是 只有依法成立且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才有權通過網際網路開展募捐活動,不僅如此,可以進行網路募捐的網路平臺也必須是民政部門統一或指定的慈善資訊平 臺發佈募捐資訊,也可以同時在慈善組織自己的網站上發佈募捐資訊。這樣規制是既要促進網路慈善活動健康發展,也要杜絕魚龍混雜的現象,並要求網際網路承擔相 應的責任。當然,民政部門也可以指定類似于騰訊這樣已經開展公益活動的網站作為網路募捐的指定平臺。

  南都:那今後針對類似的眾籌平臺,是不是會有一系列整改工作?

  鄭功成:法律通過以後,這方面的監管肯定會加強。

  南都:如果以個人名義直接在微信朋友圈裏發佈募捐資訊,會違法嗎?

  鄭功成:微信圈可否,還需要法律實施細則來明確,因為微信圈既是熟人圈,也會一圈一圈地向不熟悉人群擴展,既具有私人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性。

  如果是個人為了私人利益而求助,不會違法,因為法無禁止即可為,公眾在接收到這樣的求助資訊後需要自己理性判斷並做出行動。但如果求助是假的,肯定要按照刑法等法律法規來進行處罰,有關人員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如 果是以幫助他人的名義而發起公開募捐,則應當納入法律規制的範疇。根據慈善法草案的規定,公開募捐必須具備公開募捐的資格,這只能是依法成立並取得公開募 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沒有這種資格的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開展公開募捐活動。如果基於慈善目的,這些組織與個人可以尋找合法且具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 作,這是法律允許的行為。

  南都:怎麼區分個人求助還是慈善募捐?

  鄭功成:慈善法草案規定的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基於慈善宗旨募集財産的活動。個人求助是在有限的範圍裏解決個人問題。樂善好施、互助友愛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法律不禁止個人求助,更提倡鄰里之間、親朋之間、同事之間互助友愛。

  南都:佛山這個案例中的當事人,善款沒用完女兒就去世了,之後女孩家人微信曬起出國旅遊以及各種美食的照片,引起爭議,雖然其父極力否認濫用善款,但仍有不少網友質疑。這種事怎麼處理呢?

  鄭功成:這個案例屬於民間的糾紛,捐贈人和受益人資訊不對稱,涉及到剩餘善款就比較難以監管。你讓他退回,怎麼退回呢?也不可能一個一個去打官司。所以我們 一直特別強調理性慈善,通過慈善組織來參與慈善事業可以更好。當然,個人求助與民間的互助友愛是一種傳統美德,還要繼續弘揚。

  通過 這個案例可以發現,為什麼要規定慈善組織才能公開募捐?這樣的方式最為穩妥。對於慈善組織來説,剩餘善款怎麼處置,草案已經有明確規定了。即使出了問題, 也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總能找到責任者加以問責。如果個人進行募捐,特別是個人在網路進行募捐,誰來監督?現實中不乏欺詐性募捐的個案,或者做了好 事還引發愛心官司的事例。

  慈善事業有特殊性,可能100個案例中99個都是善意的,但只要出現1個欺詐性的,就會傷害社會上的很多愛心人士,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他們的信心。現有的規制,不僅是為了規範公開募捐行為,讓募捐步入規範化的法制軌道,更是為了保護愛心人士的愛心不被欺騙。

  大家對慈善組織存在不信任,這是現實,但我認為,法律通過之後,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會有提升。因為法律已經確定了基本的準則,公眾與媒體都可以充當啄木鳥,民政部門也有了監管的依據與權威,如果慈善組織有違法違規行為,必定要受到處罰。

  南都:個人通過慈善組織來公募,要走什麼流程?找不到慈善組織怎麼辦?

  鄭功成:個人跟慈善組織具體怎麼合作,下一步可能需要民政部門出臺具體的操作規程。如果找不到或者慈善組織不願意合作,當然不能進行公開募捐,但可以把這個 資訊告訴媒體和相關的慈善組織,讓他們來推動。逐步地實現組織化,才能進行有效規制和監管,才能還慈善領域一個博愛氛圍與向善境界。

  談資訊公開

  為突顯重要性單列一章

  南都:慈善事業的資訊公開很受關注,立法過程是怎樣的?

  鄭功成:資訊公開在立法過程中是特別受重視的,對於是否要單列一章,開始是有分歧的。有人覺得分散在各章更好,比如設立慈善組織需要公開什麼資訊,開展慈善項目由需要公開什麼資訊,可以讓人更加一目了然。

  但是這種分散的寫法,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資訊公開的重要性。所以現在單列一章,就是希望引起公眾足夠的關注和重視,這在以往的立法中是少有的。

  南都:過去也一直強調資訊公開,草案的進步之處在哪?

  鄭 功成:草案的作用是,把資訊公開提升到法律的高度,監管部門有了充分的依據,公眾與媒體也有了判斷的標準,不公開就是違法。以前對慈善組織雖有年檢制度, 但是全靠慈善組織自覺,有些背景特殊的慈善組織,幾年不交年度報告,政府主管部門拿它們也沒辦法。現在有了法律依據,就可以進行吊銷資格等處理。

  南都:草案只是原則性的規定,怎麼保證資訊公開沒有水分?

  鄭 功成:監管部門一定要監管到位,不能當“稻草人”。近來民政部處罰了一些社團,有的社團甚至都被取締了,這就很好。對於慈善組織,民政部門要嚴把登記關、 公募關、稅收減免關、運作監督關和違法處罰或者法律責任關。至於資訊公開的渠道,民政部門要建立這樣的平臺或者指定專門的平臺,慈善組織本身也要把相關信 息公佈在網站上。

  另外,媒體、公眾都應該來做“啄木鳥”,對慈善組織給予嚴密的社會監督。從我的實際經驗來看,經歷了過去一系列事件,媒體和公眾已經對慈善組織形成了很大的震懾力。有些慈善組織以前可能不尊重捐贈人意願,甚至把捐款用到不當之處,現在這種現象大為減少了。

  談條款修訂

  10%的比例並未限制死

  南都:修改稿把非公開募捐改成定向募捐,為什麼?

  鄭功成:我們原來基金會分為公募和私募,在國際上很少這麼提。什麼是公,什麼是私?都是為了公益慈善事業。所以現在把非公開募捐改稱為定向募捐,指的是募捐活動面向特定的募捐對象,而不是非特定的社會公眾。

  南都:草案還規定,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年度管理成本不得超過當年支出的10%,這個數字比上一版中的15%有所下調,為什麼?國際上有些公益組織可以達到30%。

  鄭功成:在國際上,15%的管理費用應當是允許的,但確實要考慮到慈善組織的不同類型與規模大小。如一些服務型慈善機構(如養老機構),人工成本就是最大的支出項目,它的管理費用甚至可能達到70%以上,這是正常的,因為它的目的就是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原 草案規定15%的管理費用針對的是基金會,但在審議中有代表提出比例太高可能會損害人們捐獻的積極性,這一意見得到了一些代表的呼應,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 與大會主席團決定採納並將原定的15%下調為10%。事實上,這次大會對慈善法草案還提出多條修正意見,這些意見被吸收後,對法律草案修改了92處,其中 有實質性變動的有34處,我認為這體現了對代表們意見的尊重。

  當然,基金會也有規模大小之別,大基金會的管理費用佔比肯定會低些, 小基金會的管理費用佔比會高些,一些高校的教育基金會因大多是高校編制內的工作人員出任管理崗位,甚至基本上沒有什麼人工成本。因此,對於有的基金會管理 費用可能超過10%的,法律並未限制死,而是允許其向登記的民政部門報告並向社會公開,以接受監管機關與公眾的監督。我認為,需要大家理解的是,法律規制 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慈善事業得到健康長足的發展,對於包括基金會在內的慈善組織的管理費用在未來更應當尊重其宗旨與使命及與捐贈人訂立的捐贈協議來處 理。從發展角度出發,基金會之間的競爭在未來將會形成對管理費用降低的一種倒逼機制。

  采寫、攝影:南都見習記者 馮群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