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經濟:DT技術推動的經濟發展新思維
- 發佈時間:2016-03-09 08:59:45 來源:中國網財經 責任編輯:王磊
編者按:3月5日全國人大十二屆四次會議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做政府工作報告,在論述十三五期間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著力點時,指出“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 “新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成為媒體輿論關注的熱點,本文為阿裏研究院對此做出的解讀分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新經濟”,“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的一個新要求。
“新經濟”最早出現于美國1996年《商業週刊》的一組文章中,用於描述資訊技術革命所引發的新産業和新發展模式。如果説新經濟的第一輪浪潮主要是由IT技術所引發的經濟革命,策源地是在美國;那麼當下正在發生的,第二輪的新經濟革命則是由DT技術所推動,中國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心。
網際網路起源於美國,但是卻在中國獲得更大的應用場景。中國在網際網路經濟的各個方面: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雲計算、大數據應用、分享經濟等,都具備了和美國一爭高下的獨特優勢。中國領導人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並迅速將“新經濟”納入國策。顯然,“加快發展新經濟”不是局部考量,而是在“經濟新常態”局面下的重大戰略選擇,是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維、新方式。
“新經濟”的主要特徵
從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脈動中,我們能感受到“新經濟”蓬勃興起的力量。其突出特徵表現在:
“雲、網、端”新資訊基礎設施逐漸形成
“雲、網、端”新資訊基礎設施正疊加於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工業基礎設施之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數據”新生産要素持續投入
可以持續的從量的角度增加數據投入,從質的角度深挖數據富礦獲得新知識模式,技術進步由此産生,生産率提升獲得了新空間,跨界創新融合源源不斷。
“平臺經濟”、“共用經濟”和“微經濟”三位一體、相輔相承
“平臺經濟”是基礎、“共用經濟”是實質、“微經濟”是土壤。緊密聯繫的三者將構成中國新經濟的基本形態。
“跨境經濟”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通過共用輸出新資訊基礎設施及電商平臺服務等能力,將可以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中小企業一起成長,實現全球經濟的“普惠性”增長。
“C2B”運作日趨主流
C2B不僅是個性化定制,也不局限于消費品生産領域,其代表了由網際網路所驅動的技術—經濟範式的轉變
“協同治理”機制已成共識
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平臺經濟蓬勃興起的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國內、國際網際網路經濟治理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多利益相關方協同共治”是為各方認可的應對方式。
新動能:“新經濟”的價值釋放
原有增長動力遭遇挑戰之際,為促進生産要素升級和分工結構優化、形成生産率持續提升,把握資訊技術革命帶來的難得機遇、全面推進“新經濟”發展,就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經濟”將帶來持續的技術進步和商業創新,發揮重要作用,從而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促進傳統要素的有效投入
通過電子商務等方式,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破了地域之間的界限、行業之間的壁壘,實現了這些生産要素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依託平臺,眾多小企業(個人)互動的網路化生産體系,取代了舊有的圍繞少數大企業的鏈式生産體系,激發了任何一方均無法獨立完成的“開放協作式創新”,降低了大規模經濟波動的風險。
加速國內消費潛力的釋放
在拉動內需增長上,網際網路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BCG報告預計到2020年,網路購物規模將達到約1.9萬億美元,42%的私人消費增長將來自於網路消費。
實現生産要素的升級
“雲、網、端”新資訊基礎設施,“數據”新生産要素噴薄而出,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見的機遇。
達成結構優化的目標
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區域一體化,國際化有了新的實現方式和路徑。
推動經濟管理制度的變革
新資訊基礎設施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新途徑,數據驅動的科學決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取得了豐碩成果。“新經濟”不僅從技術層面革新了社會和經濟面貌,而且也不斷滿足著新時期對經濟管理制度變革的需求。
培育創新發展的溫床
新經濟在培育創新主體,研發新技術,形成新産業,催生新業態,開發新區域,孵化新模式,創造新品牌上作用顯著。
促成向C2B的全面轉型
C2B模式是DT時代的商業模式,是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正確方向。向C2B全面轉型是傳統産業擁抱新經濟的有效抓手。
“壯大新動能、發展新經濟”的關鍵是深入貫徹創新驅動戰略。讓創新的思維融入血液,勇於探索、銳意進取,用好“新動能”、抓住“新經濟”帶來的難得歷史機遇,中國經濟將迎來更好的未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