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飾品電商“生死劫”:假貨氾濫 退貨無門
- 發佈時間:2014-10-13 08:5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湯婧
“3000多元的鞋子,穿了一個星期不到,就有點輕微的脫膠。聯繫了賣家客服,對方只保證維修並不退貨。”國慶期間,好友無意間對記者提到自己在奢侈品網店購買的經歷,一臉不滿。“他們甚至連換貨都不願意”。
隨著電商行業的發達,奢侈品也進入了網購的熱潮。只是,這其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好友的遭遇不是個案。今年7月,媒體就曝出國內最知名的電商平臺售賣奢侈品假貨的消息,引起業內關注。與此同時,很多消費者透露,奢侈品電商還存在“退貨難”的現象。“7天之內退貨幾乎不存在”。
假貨氾濫、退貨難,這些擺在明面上的問題已經成為奢侈品電商的頑疾,也導致它們步入了“生死劫”。
看似很美的奢侈品電商為何落入如此尷尬的境地?把脈當今奢侈品電商的未來,是逐漸消聲匿跡,還是能夠扭轉局勢,轉危為安?
假貨氾濫
記者發現,同其他電商相比,這兩年,國內奢侈品電商獲得新融資的寥寥可數。種種跡象表明,國內奢侈品電商正再度遇冷,行業一片蕭條。
實際上,奢侈品電商兩年前已經有過一輪大洗牌。2012年,品聚網、佳品網、呼哈網等以垂直奢侈品電商為定位的公司紛紛倒閉,背靠網易的奢侈品平臺網易尚品,以及新浪奢侈品頻道,也在短暫運營之後宣佈關閉。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如今尚品網、第五大道、聚尚網等奢侈品電商的日子並不好過。
而第二波寒流來襲,背後又存在著怎樣的因素?
“主要原因是假貨氾濫。”一位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隨著奢侈品消費迅猛增長的同時,國內市場上催生了更多的造假商,他們的銷售渠道大部分是電商。
“很多奢侈化粧品的電商代購,基本都是假貨。”一家著名南韓化粧品品牌負責人對記者透露,很多電商做代購,物流記錄是從境外進入內地,其實都是中國或者南韓的高倣品,被當做真品用稍微低一些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另據貝恩公司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在購買奢侈品的中國消費者中,大約60%的人在某個時刻使用了代購。
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的報告,截至2013年上半年,國內二手奢侈品市場的交易額大約在30億元左右,但年平均增速已達到30%以上,遠超同期一手奢侈品市場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LV、Gucci、Chanel、Hermes、Prada等品牌則是市場上假貨可見度極高的品牌。
然而,早在2012年,愛馬仕CEO便公開發佈聲明稱,網上銷售的愛馬仕産品80%是假貨,這給國內奢侈品電商蒙上了一層陰雲。
與此同時,噹噹網CEO李國慶也在參加BTV《光榮綻放》的節目上直接告誡消費者,最好不要在網上購買奢侈品,因為假貨已成奢侈品電商平臺的潛規則。
對此,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雖然近兩年,大品牌紛紛加大了在國內市場打假的力度和範圍,但以包袋為例,某些大牌的經典款可以説假貨的可見度遠遠高於真貨,不少消費者深受其害。
記者認識的一位王女士曾在某奢侈品購物網站上購買了一款價值4000多元的某大牌女士皮包。拿到手後,細心的她發現,皮包的色澤與專櫃售賣的存在一定差異,甚至在拉連結口處有明顯的瑕疵。
當王女士聯繫該網站的售後客服,投訴皮包為假貨要求退貨時,對方則要求她出具相關的鑒定書。於是,她拿著皮包來到該專櫃,希望專櫃能幫她驗貨並出具鑒定書,卻被工作人員拒絕了,理由是“專櫃不提供驗貨服務”,並且稱,電商平臺購買的物品,專櫃無法查詢相關編碼。
繞了一圈,王女士買的皮包無法退貨,她也只能咬牙吃下這個啞巴虧。“今後真的不敢相信這些電商平臺了,花了真貨的錢,卻買了假貨。”她對記者感嘆。
退貨無門
不可否認,在假貨氾濫的奢侈品電商背後,“退貨難”更是其發展的一道硬傷。
有媒體報道,新《消法》實施至今已有半年,但在實際操作中,網購“七天無理由退貨”的規定仍然存在諸多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成為退貨的“老大難”,而亞馬遜等大型電商平臺均被點名。
記者從消費者那裏了解到,網購奢侈品難退貨的現象確實存在,可是相關法律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現象並不違反新《消法》。1
記者近日登錄多家電商平臺,發現大部分電商對特殊商品都有無法退換貨的規定,而這些特殊商品往往都包括奢侈品。
比如,在被某媒體點名的亞馬遜退貨頁面上,記者看到對多類不能退貨的商品進行了標注,包括售價高於500元的鐘錶類商品,以及售價高於300元的珠寶首飾類商品。而另外一家網站所售大部分奢侈品是可以退換貨的,但對某些特殊商品,如化粧品、貼身衣物、珠寶、黃金飾品和贈品等,如非品質問題,則無法辦理退換貨。
此外,記者在蘇寧易購、1號店、聚美優品等國內多家電商網站上均發現,特殊商品,如奢侈品、黃金、化粧品等都被排除在“七天無理由退貨”之外。
雖説消費者可以享受7天“後悔權”是今年3月出臺的新《消法》中所作的規定,但對於什麼商品可以享受“後悔權”,新《消法》比較慎重:既要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也不能違背商品特性和市場規律。
消保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消費者和商家無需在哪些商品可退上過分“糾結”。新《消法》有一個意思很明確,性質特殊且消費者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也是不能退的。這意味著,經營者在消費者購買時,只要設置了相關環節來告知消費者並讓其確認一些商品不能退,消費者同意了就應當履行約定。
電商訴苦
不少消費者對此表示不解,“花了大價錢買了假貨,電商還不承擔退貨換貨的責任,這樣的行為和欺詐有什麼區別?”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電商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
一位電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奢侈品價格都比較高,電商擔心産品被“調包”是重要原因。
“以前就遇到這樣的情況,好幾萬元的包賣出去,結果顧客要求換貨,寄過來的卻是個價值幾百元的高倣皮包。”做二手奢侈品生意的林女士告訴記者,“這樣幾次之後,顧客和店家之間的基本信任已經被破壞了,我能保證自己店內的商品是真貨,可是有些人卻抱著其他的目的來退貨。”據林女士所説,很多同行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最後,他們都覺得,拒絕退貨的條款是合理的,“是保護我們的利益”。
記者深入了解發現,目前大部分奢侈品供應商,都不願意為網購提供7天,甚至稍長一點時間的退貨服務。“主要根據供應商的退換貨政策。如果供應商不肯退換,電商很難自己承擔這樣的損耗”。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專家認為,要實現網購奢侈品順利退貨,需要有關政策明確“不宜退貨”的判斷標準,以及對惡意退貨、退假貨的懲罰措施。同時建議界定出一旦發生意外損壞的責任歸屬,還要打通奢侈品供應商退換貨環節。
“更重要的是,對於那些奢侈品電商,要進行一定的管理鑒定。”一位法律人士告訴記者,“造成這樣的現象的根本原因,無非是行業規則的缺失。”
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很多消費者因為奢侈品電商購物出現次品之後,都被“鑒定證書”這麼一個環節給攔在了投訴門外。
“國內的鑒定標準並不完善。”有專家指出,如今,國內的奢侈品鑒定僅限于商家本身,比如典當行或者二手寄賣等,這些其實會受到商業利益的干擾而真實性存在一定的問題。由於沒有專門的部門管理,缺少第三方權威鑒定機構以及從業資質的職業鑒定師,而民間的奢侈品鑒定師鑒定結果不具法律效用,只能作為輔助證據。
曾有媒體致電LV400官方客服電話,聲稱懷疑代購的包袋為假貨,並且有專業人士進行鑒定表示存在問題,希望可以拿到店內進行進一步檢驗。但對方表示,LV不提供這項服務,而且對於第三方的鑒定結果不予採信。
因此,有業者呼籲,奢侈品品類豐富,而且很多品牌依然在擴展品類從而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希望政府部門對奢侈品全品類出臺相關政策短期內很難實現。因為很多奢侈品的製造標準來自國外,如果用國內標準去鑒別國際標準的商品不現實。
一位從事奢侈品鑒定的專業人士稱,國內消費者比前幾年精明瞭許多,對於一些有問題的産品會有基本的判斷,此時就需要專業人士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判斷和分析。“在國內,甚至連專業鑒定師這樣的行業都不存在,如何能保證奢侈品行業健康發展?”
電商困境
其實,在一些IT人士看來,奢侈品電商迎來寒冬不僅僅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問題。
一位奢侈品電商從業者表示,從數據上看,似乎奢侈品網購市場潛力巨大,但這是一個誤區,當下國內做交易的垂直奢侈品電商就是一個偽命題,都呈現虧損狀態,未來很難有出路,最本質的原因是沒有合適的模式來作支撐。
有觀點指出,奢侈品電商在選擇消費者的角度上,就已經埋下了失敗的伏筆。“購買奢侈品的都是高端用戶,真正的高端用戶並不屑于網購,更享受線下購物的樂趣。”有專業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電商平臺市場一向是得“屌絲”者得天下,要想在海量網購用戶中篩選出高端用戶,無論是從流量還是從推廣運營成本及利潤獲取上看,投資人也不會跟投。而且在競爭激烈,持續燒錢中,資金鏈很容易斷裂。
除此之外,國內奢侈品電商基本都效倣美國奢侈品電商網站Gilt的模式——會員制、折扣、奢侈品牌。但Gilt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中國行不通。美國奢侈品牌的大量庫存和積壓尾貨,使得Gilt能輕易敲開奢侈品牌大門,讓他們心甘情願成為供應商。
“而中國市場情況卻恰恰相反,在國內,奢侈品幾乎供不應求。沒有庫存壓力的品牌商,他們掌握著主動權,沒有理由成為以低價取勝的電商供應商。”二手奢侈品商人石先生告訴記者,他光是在國內做二手奢侈品,都會有很多“收藏者”來光顧,更何況是新上架的新品?這導致奢侈品電商網站沒有充足的正品貨物供應,所謂電商的核武器性價比也難以發揮效用。
在這條路上,如今已經上市的唯品會就曾吃過虧,最終發現此路不通,但察覺到國內中低端品牌有大量庫存和積壓尾貨後,改走中低端服裝品牌路線,最終賺得盆滿缽滿。
與此同時,有市場觀點認為,新增的用戶量和流量成為奢侈品電商的束縛。電商領域是流量為王,對一般商品來説,線上巨大流量成為推動市場規模的殺手锏。“但奢侈品電商的核心不是新增一些幾年才買一件打折品的用戶,而是牢牢黏住那些常年購買新品的老用戶,再利用口碑行銷來吸引和老用戶有相同購買力的新用戶。這使得用戶量很難實現迅速突破”。
石先生表示,“在我看來,奢侈品電商最大的兩個問題:一個是貨品真假鑒定,另一個是服務能否跟得上。畢竟,對於奢侈品消費者來説,除了直接購買之外,他們對於售後服務和購物體驗有著更高的要求。”
在商家看來,很多消費者非常看重“售後”這一塊,但是,國內電商確實非常缺乏售後服務的群體。
有電商分析師指出,雖然中國奢侈品市場空間看似很大,但奢侈品的銷售和傳統商品銷售有較大區別:體驗、身份、文化等因素佔比較大,這並非傳統電子商務能夠很好解決的。加上近幾年中國的反腐力度和進程及出國購物、海淘業務的發展也對奢侈品電商造成一定程度衝擊。
轉型之路
不可否認,奢侈品電商正經歷最為嚴峻的階段。無論是從市場角度、消費者信任度,以及本身經營模式銷售渠道來看,都是障礙重重。
如何實現轉型,擺脫“生死劫”成為奢侈品電商們最需要關注的話題。
近期,國際奢侈品品牌對電商授權開始“鬆綁”無疑可以讓奢侈品電商迎來轉機。
記者日前獲悉,走秀網已獲得德國奢侈品牌HUGO BOSS的正式授權,這也是第三個對中國電商授權的國際品牌。此前,走秀網獲得了菲拉格慕授權資格,天貓則是巴寶莉的授權對象。
奢侈品電商“售假”和無商品授權等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消費者投訴的熱點。而電商所售奢侈品無授權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這一現象也直接導致奢侈品網購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為了獲得奢侈品品牌的授權,奢侈品電商作出了積極的爭取,但這條“授權之路”仍然很艱難。
“但是至少能讓魚龍混雜的奢侈品電商市場看到希望。”有業內人士表示,奢侈品授權條件非常苛刻,有些品牌商要求線上産品的價格和線下門店的價格一致,這無疑削弱了電商的競爭力。另外,奢侈品品牌普遍認為,在電子商務平臺很難向消費者展現品牌魅力和週到的服務。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電商主要的貨源渠道來自大牌在國內的代理商、經銷商及居住在國外的買手代購。這些貨源渠道確保100%正品,但是要求電商必須買斷尾貨。
儘管有所鬆動,大多數奢侈品品牌對於電商的授權事宜仍在觀望中,此前包括路易威登、阿瑪尼、Gucci、Prada在內的多家世界頂級奢侈品品牌均表示,從未授權過中國任何電商網站對其商品進行網路銷售。這些品牌也不會提供網購奢侈品的驗貨要求以及售後養護、全球質保等服務。
不過,記者發現,更多的奢侈品電商在經歷過野蠻式的發展之後,都在尋求轉型之路:走秀網正朝著大眾時尚品牌方向走去,唯品會也打出大眾消費的旗號。奢侈品電商不再給自己貼上奢侈的標簽,而是放下姿態,開始走大眾化、個性化路線。各家電商著重引進國外二三線品牌來吸引消費者。
廣東流通商業協會會長黃文傑對媒體表示,目前,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消費還沒形成習慣,電商如果只是銷售奢侈品,勢必很難引入足夠流量來支援運轉,因此,産品線向下游擴充屬於一種普遍現象。
“而且從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上來説,這種奢侈品低價,是順應了消費者價格敏感的天性,如果在同等價格下,肯定會選擇低價的品牌。”黃文傑表示。
在一些奢侈品經銷商看來,在中國經營奢侈品品牌自己的官方站很重要。“我們主要著重展現品牌文化和傳播品牌價值,而中國的購平臺關注的是銷售環節。電商特點是折扣低,追求銷售的數量。為了要把奢侈商品推向普通民眾,必須學會打出了大眾化的標簽。”
尚透社CEO周小文也表示,在國外,消費者對品牌的意識很清晰,一般的奢侈品牌都是指經過上百年的積澱,有文化、有歷史的品牌。
“國內消費者對品牌的意識不強,他們並不在乎品牌是什麼。比如在美國,打工一族就可以買到Coach的産品。但是Coach在國內,就變成了奢侈品,這主要是商家抓住中國人對奢侈品不了解,以及消費者的跟風心理所做的宣傳。而市面上如美萃薈、尚透社這樣的電商,則是針對比較成熟的消費者群體。”
所以,在奢侈品電商轉型的同時,中國奢侈品消費群體的成熟也很關鍵。不可否認,“野蠻消費”面對不健全的銷售平臺,只會讓奢侈品電商在中國越走越孤單。
如何破局
然而,在一些人士看來,奢侈品電商的未來並不是那麼黑暗。
據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2013年奢侈品網購市場的交易規模為208.2億元,2014年全年預計達到274.3億元。盤子足夠大,而且中國是奢侈品的最大消費地區。這些都表明,奢侈品電商網購市場的未來應該是一片光明。
與此同時,雖然垂直奢侈品電商集體遇冷,但寺庫(SECOO)在今年8月份完成的一筆1億美元的大手筆融資,似乎成為當下奢侈品電商行業寒冬中的一縷春風。
寺庫官方披露,此輪融資由黎瑞剛創辦並擔任董事長的華人文化投資基金(CMC Capital Partners,簡稱CMC)領投,IDG資本、法國風投Ventech China、森合投資、盤古創富等基金聯合跟投,美國矽谷銀行同期提供數千萬美金級別的授信。融資將主要用於寺庫全球化戰略佈局及海外業務擴張。
據了解,寺庫主要為中國高端消費人群提供從奢侈品新品銷售、鑒定評估、售後養護、到奢侈品體驗會所、再流通等主打“O2O+一站式服務”模式,其起家也是做奢侈品養護和二手交易平臺。
在寺庫網相關負責人看來,其網站逆勢融資似乎成為奢侈品電商遇冷的駁論,但實際上,有分析師表示,寺庫網的核心業務並非是奢侈品的交易,而是主打奢侈品養護的服務牌。
有業內觀察人士表示,寺庫網的行銷模式在中國的奢侈品電商中闖出了自己的未來。“將來,以O2O實現線上向線下的延伸,並提供增值服務,增強消費者體驗,或許是國內奢侈品電商的一條另類生存之道。”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小星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O2O模式以線下體驗店為基礎,為消費者提供到店體驗及二手奢侈品銷售等服務,相較于傳統奢侈品電商來説,有一定優勢。“但奢侈品銷售真正講究的是奢飾品本身的身份、地位的象徵意義,對其服務和背後的文化需求要大於産品本身,要破局奢侈品電商,品牌建設及服務是關鍵”。
從當下奢侈品電商市場的形勢來看,類似寺庫這種服務和O2O模式是否能成為奢侈品電商破局的新藥,還屬於未知。
畢竟在那些投資人眼裏,看好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在市場內獲得成功。中國奢侈品電商的未來如何尚需逐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