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科技 > 創業 > 正文

字號:  

為什麼中國合夥人喜歡內鬥?

  • 發佈時間:2016-05-24 14:40:40  來源:東方網  作者:南七道 蘇靜  責任編輯:張潔欣

  現在創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時髦。就像現在的女孩必須有個LV 有個GUGGI或者有個PRADA。現在出去參加聚會,如果你不是創業者或者你不是在創業公司擔任個CXO的,你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但是參與的人越多,這個事出問題的概率就越大。

  上周網際網路創業領域又發生了幾件新聞,關鍵詞是“內訌”,先是知乎爆出知名的二次元網站A站和B站內訌,接下來是融資了數千萬的送藥O2O平臺藥給力,因為合夥人爭奪CEO職位停止了運營。關於這幾家公司的“內訌”內幕,眾説紛紜。之前有個投資大佬説,創業成功那是偶然的事情,是很小概率的事情。創業失敗才是必然的。而內訌就是創業失敗的大殺器。

  中國合夥人的電影感動了很多人,包括創業者,但是美好的藝術作品背後,並不能掩蓋住無數創業項目的內訌和失敗,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義氣能起事但不能成事

  目前階段,很多中國創業團隊,最初都是家人或朋友組成,初創階段主要靠情感維繫,不太注重現代公司模式的實際引用,也不懂什麼契約精神,以致于內訌的鬧劇在中國創業圈層出不窮。在這其中,很多創業團隊都是為了爭當CEO,結果項目搞黃了。

  西方“契約”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義是“交易”,其實就是將契約雙方的權利義務、責任收益明確劃分,用客觀的合同關係束縛人性,控制貪婪等。早在古希臘時執政官就靠選舉上臺,有專門的國會議員監督、有專門的法官可以審判,統治者也要遵守遊戲規則,當時的哲學以及人們信奉的《聖經》無不在強調契約精神。這些為後來西方商業文明的發展創造了充分的文化條件。

  在國內,一般幾個朋友看到一個項目覺得不錯,於是一時興起就決定做了,就有點像項羽在路邊的時候看到秦始皇。然後就説“彼可取而代之”,老子也能幹這個事!於是大家一起幹了但是在幹的時候,規矩沒有説清楚,股權沒有説清楚,而大家覺得兄弟情深或者姐妹情深,説這個幹什麼。甚至談到CEO位置的時候,大家都彼此謙讓,CEO的位子就像一瓶Party上的可樂被推來推去。

  但是等到項目有一定的起色,或者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因為涉及到更多的利益,就有些人就開始有想法了,就説你看我做了這麼多事,我是不應該多分一點呢?或者是説你這水準這麼差,你怎麼配當CEO應該我來當嘛。於是在這個過程中一言不和,就踢翻桌子,於是開始鬧內訌。

  水滸傳裏的林沖,他在京城的時候,得罪了上司,於是被流放,失業了。後來他就投簡歷給了一個創業公司,那個公司叫做梁山,其實在梁山那個時候真正的創始人和CEO並不是後來的晁蓋蓋或者是宋江,而是一個叫作王倫的人,王倫儘管面試的時候,開始刁難了林沖很多,但是後來還是接納了他,讓林沖在裏面做CTO,負責整個梁山技術上的訓練之類的,但是林沖一直覺得這個王倫不行,心裏憤憤不平,後來這點被晁蓋利用,激將之下火並王倫,將王倫一刀斬翻。

  現實生活中,創業公司的案例也不少。比如號稱“中式快餐第一品牌”的真功夫,3年前本來有上市機會,但上市前夕兩位創始人:蔡達標與小舅子潘宇海,內訌頻頻升級,從內部分歧發展成司法程式上的互撕,最終身陷囹圄,導致上市流産;蔡達標與潘宇海的矛盾,最初只是家族內部的婚姻情感問題,完全不必鬧到這個程度。

  不想當老大的高管不是好CEO?

  吳曉波在《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中,從經濟視角將中國歷代經濟改革縱向觀察得出結論:儒家思想從方方面面滲透到了中國人的文化骨髓裏。

  中國是一個經歷了幾千年帝制文化的這麼一個社會,帝制文化他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家獨大。金字塔尖的人是掌控著所有的資源,這對每個人來説面臨著極大的誘惑。而歐洲的文化並不是這樣的,即使是遠在羅馬時期,國王也不是一家獨大的,他做很多事是需要和元老院的人和議會的人商量。同時,在西文教會的勢力是很大的,所以有很多重大事情也需要和教皇去商量。

  西方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其實也是從他們的古代帝國經驗中學的,比如現代企業裏的董事會治理機制,就明顯是歐洲神聖羅馬帝國治理體制的延續與發展。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逐步演變為一個政治聯合體,它承認皇帝為最高行政權威,但繼任者必須贏得絕大多數諸侯的擁戴支援,才能獲得權威,同時皇帝由教皇冊封,教皇是最大的精神領袖,多方相互牽制合作,投票議事、共同治理。

  因而,西方商業領袖普遍比中國創始人更清楚:應該通過現代公司制度限制個體勢力的發展,增強創始人之間的彼此制約與合作,減少集權、獨裁、專制或反集權、反獨裁、反專制所産生的內鬥,另外,創始人的自我價值豐富,不全盯著一處,也有利於減少爭鬥。

  現實中,尤其是在初創團隊中,為了統一對團隊的管理,選出一個CEO,確立他的絕對權力,由其出面集中調度資源,其他人分工輔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權制自然有好處。不過,從另外一方面説,“一人獨大”容易造成權力濫用,增加決策失誤的風險。這種背景下,屠殺功臣、創始人內訌將是走不出的死結。

  但是,老大在穩定統治後,會儘量剷除一切異己威脅,劉邦登基後就大開殺戒,剷除韓信、彭越、英布等並肩作戰的“聯合創始人”,因為在劉邦眼中,他們的能力對皇權意味著威脅。共同開創事業的重臣們若想擺脫和避免被清洗,自然會想反抗或另立門戶。這個過程將不可避免引發團隊領導層決裂,對企業造成內外負影響。

  這種氛圍下,會讓人産生一種“不做老大沒有安全感”的壓力,只有成了至高無上的終極大boss,在團隊裏的地位才絕對牢靠,誰有威脅立馬剷除誰,而不是沒有一點點防備被人踢出局,發現創業初期承諾的股權等只是一場空。其次,處於金字塔頂端的老大享受著最頂尖的資源,這種掌控全局、成為權力中心的誘惑力會讓很多人會不惜鋌而走險,或獨立門戶。

  同時在民間,也是極力提倡要爭第一、要當老大。俗語裏説的,“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寧為雞頭不為鳳尾”,寧願在一個小地方,當老大佔山為王,也不要去一個大臺裏面,做一般的管理層。在這種文化氛圍裏面,大家都是削尖了腦袋,拼命的想去當老大,在中國的創業公司裏面,一般一個創始人都是從頭到尾來當這個CEO。

  比如説馬雲,退休的次數,兩支手都數不過來,但是一直是退而不休。外界現在一説到阿里巴巴的CEO很容易還是想到馬雲,而不是現在CEO張勇。就是他老馬戀槽,退而不休。但是在國外,像谷歌這樣的公司,拉裏佩奇很早的就把公司的CEO位置,讓給了施密特,一起把谷歌打造成了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價值標準的單一化和扭曲化

  古往今來,中國創始人之間的內訌無非出於以下目的:獲得更高的權力及地位,謀求更多的利益等。這背後還有一個導火索就是社會價值標準的單一。明明已經結束了封建王朝統治,引進現代政治制度與西方現代企業模式,人們對的價值標準還普遍是世俗結果論,堅信“成王敗寇”,唯成功論,也就是名和利。

  谷歌創始人拉裏佩奇讓位施密特,自己去幹更合適的事情,比爾蓋茨則讓賢鮑爾默,去做慈善,在中國這樣的事情幾乎不可能,王石、馬雲等商業大佬,都是退而不休,時時刻刻要出來刷點存在感,因為沒有規則、不講公平時,他們離不開高高在上的老大的位子,但每個生態圈裏,老大只有一個,有人死守便有人想爭奪,權利之爭下內訌自然少不了。

  這些因素都會讓創業者或者創始人,都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生活在權力的中心。這幾天陳年又出事了,不是因為這位凡客的老闆寫了悔過書,或者是道歉信,而是因為他在提到詩人穆旦和周傑倫時,説再過幾十年,有人會記得穆旦,但沒人記得周傑倫,他就是個垃圾。於是群情激憤,媒體、自媒體等各種群起而攻之,“你以為你自己是誰啊”“自己公司都搞成一團糟,像堆垃圾,還有什麼資格評論別人。”,諸位可還記得,那個抱著蒼老濕笑成一團,春風得意,公司估值近兩百億人民幣的陳年呢。如果那個時候説這句話,評論的風口估計更多還是會説是個性或犀利吧。

  史記中的孟嘗君,傳説他有三千門客,很年輕、帥氣,他比現在的王思聰更有魅力,不僅很有錢,還年紀輕輕就做了齊國的丞相。他是標準的國民老公。那時候他一齣門有無數的粉絲,追著他的車跑,無數的美少女想要嫁給他,但是很快他落難了,齊王聽信讒言,他被剝奪了一切的官職。粉絲就一哄而散,那些追求他的美少女,電話也不接了,微信也不回了,甚至把他朋友圈都遮罩或拉黑了。

  等到他恢復官職之後,他就説,等再見到這些人,老子要吐口水在他們臉上

  他的一個朋友,也是在他落難的時候唯一幫助他的一個朋友馮驩就告訴他。你不要這樣哦,這是人之常情,“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在咱們中華的文化傳統之中對待失敗者和成功者,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態度是有“優良”傳統的。任何創業者都會害怕,遭遇這種悲劇的下一個就是自己吧。

  但是,在我看來,每一個創業者,他們已經比絕大多數人都有勇氣了,起碼他們敢於邁出第一步,不過勇氣還是用在發展和賺錢上比較好,不要好勇鬥狠才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