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從韓星金賽綸事件看懂“抑鬱症”:撕掉標簽,點亮希望

發佈時間:2025-03-13 10:24:4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彭娜

南韓演員金賽綸在社交平臺公開抑鬱症經歷後,曾引發廣泛討論。她的故事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社會對抑鬱症的誤解與偏見——“心情不好而已”“想開點就好了”“明星也會抑鬱?”這些聲音背後,是對抑鬱症的本質缺乏認知。抑鬱症不是矯情,不是脆弱,而是一場需要科學干預的“心靈重感冒”。

一、抑鬱症不是“想不開”,而是大腦生病了

當人們説“抑鬱症就是心情不好”,就像説“心臟病就是胸口有點悶”。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確實發生了生理改變

1.化學信使罷工了

大腦中有“快樂快遞員”(如血清素、多巴胺),負責傳遞愉悅感、動力和希望。抑鬱症患者的這些化學物質分泌失衡,就像快遞系統癱瘓,導致情緒“物流停滯”。

2.記憶工廠受損了

核磁共振研究證實,掌管記憶的海馬體會因長期壓力縮小15%-20%,這解釋了為什麼患者常感覺“腦子生銹”“記不住事”。

3.壓力警報失靈了

正常人的壓力反應像靈敏的煙霧報警器,而抑鬱症患者的“報警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持續鳴響,導致身體長期浸泡在壓力激素(皮質醇)中。

二、警惕這些“心靈感冒”的信號

抑鬱症的早期症狀常被誤認為“性格問題”或“工作太累”。如果你或身邊人持續兩周以上出現以下情況,請警惕

1.情緒症狀

-對曾經熱愛的事物失去興趣

-持續的空虛感,即使成功也感受不到快樂

-清晨醒來時絕望感最強烈

2.身體警報

-不明原因的頭痛、胃痛

-睡眠像失控的過山車(要麼失眠到淩晨,要麼嗜睡12小時)

-食欲突變(暴食或厭食)

3.思維變化

-注意力如斷線風箏,閱讀一段文字需反覆重看;

-做簡單決定(如選外賣)也變得困難;

-反覆出現“我是個累贅”等自我否定念頭。

三、治愈之路:醫學+溫度的科學方案

抑鬱症的治療不是“喝點雞湯”,而是需要專業醫療支援與人文關懷的結合:

1.藥物治療:新型抗抑鬱藥如“大腦充電寶”(SSRI類藥物),能逐步修復化學遞質系統。約60%患者用藥4-6周後症狀改善,但需要醫生指導調整。

2.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CBT):像整理混亂的抽屜,幫助識彆扭曲思維(如“我什麼都做不好”);

-正念療法:訓練大腦從“反芻式憂慮”切換到當下體驗;

-生活處方: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快走可使抑鬱風險降低26%;建立“社會充電樁”,定期與信任的人交談;運用“五感安撫法”,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使我們的感官與周圍的環境充分互動,比如:聞喜歡的香味、吃美味的食物、觸摸毛絨玩具等,以此緩解壓力和情緒,實現身、心、靈的全方位放鬆。

四、我們能做的:撕掉標簽,點亮希望

金賽綸事件告訴我們:抑鬱症可能襲擊任何人,但它可防可控。作為社會成員,我們能做到:

1.破除偏見:不説“你就是太閒”,改説“這病很辛苦,我們一起想辦法”;不盲目建議“出去散心”,而是陪伴就醫。

2.日常支援:發條簡短資訊,“需要時我都在”;陪對方完成日常小事,如一起逛超市;記住患者可能“笑著抑鬱”,關注持續的行為變化。

3.社會防護網:企業建立心理假制度、學校開設情緒管理課、社區組織支援小組……這些正在全球推行的舉措,讓治愈之路不再孤單。

抑鬱症不是命運的終點,而是身心發出的求救信號。從金賽綸到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每個患者都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科學救治。當社會放下偏見,當醫學照亮黑暗,這場“心靈感冒”終將迎來痊癒的曙光

記住: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對自己最勇敢的關懷。

(中國網心理中國原創 作者:彭娜,精神科醫師,武鋼第二職工醫院精神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