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要聞推薦

調查:近六成受訪者表示家庭心理教育知識儲備不夠,親子溝通不暢

發佈時間:2025-03-06 09:39:24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吳欣宇

2025年全國兩會正在進行,在破解青少年“四小”(“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編者注)問題,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方面,大家有哪些關注和期待?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進行的一項有2007名受訪者參與的兩會期待調查顯示,47.6%的受訪者認為要加強青少年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發展。52.1%的受訪者期待推動家庭教育全面發展,提升家長教育理念與育兒能力。

80後龔芳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的一名初中教師。在近幾年的教學管理中,她發現,學生的肥胖人數有所上升,有些學生飲食不健康,缺乏足夠的運動,“有的甚至影響體育中考”。

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龔芳平日非常關注的。最近,她的一名學生比較排斥老師的管教,加上正處於青春期,有些叛逆。龔芳表示,學生的身心健康管理,需要家校之間密切聯動,但有些家長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加上老師與家長之間溝通不夠充分,家長對這方面的關注還不夠。

來自北京的13歲初中生王子謙(化名)在學校偶爾會因人際關係産生一些煩惱,但在跟父母傾訴時,他感覺溝通不夠順暢。他覺得,父母習慣從成年人的角度看待青少年問題,因此他們給出的建議往往不夠有針對性,“我感覺父母缺少對青少年面臨的問題的認識,有些家長可能不知道如何分辨孩子是否有心理上的問題或困擾”。

對於不少家長來説,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是他們尤為在意的。80後安玲是初一學生的家長,為了讓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她平時會積極關注孩子與班裏同學的相處情況和可能存在的學業壓力,通過經常和孩子溝通交流來緩解孩子的“小焦慮”。遇到一些棘手的情況,她還會請教專業人士或看相關書籍。

當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需要重視哪些方面?調查顯示,58.5%的受訪者表示部分家庭心理教育知識儲備不夠,親子溝通不暢,獲選率排在首位。47.6%的受訪者認為是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發展亟待加強,45.8%的受訪者認為是青少年肥胖、近視等慢性健康問題。此外還有:家校在青少年身心健康督導上協作不夠(44.1%)、要做好榜樣教育,引導青少年早立志、立壯志(43.4%)等。

王子謙表示,雖然平時在校內可以便捷地找到心理老師進行諮詢疏導,但有些時候可能學生無法意識到自己需要尋求幫助。他希望學校能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成為自己的“心理導師”。

龔芳希望能由更加專業的心理老師為學生提供諮詢和輔導。“普通老師不太懂與學生談話的心理學技巧,容易讓學生覺得老師在説教,影響溝通效果。”

最近,安玲在單位附近的社區參加了一場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益活動。她期待未來社區能有專門的一對一心理輔導室,給家長一些家庭教育指導,讓家長可以給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正向引導。“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離不開父母這個‘根’兒。要推動家庭教育,健康的家庭、健康的父母,養育的孩子也會更健康。”

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大家希望今年全國兩會關注哪些問題?調查中,52.1%的受訪者期待推動家庭教育全面發展,提升家長教育理念與育兒能力,50.2%的受訪者期待構建“家校社醫”四位一體協同管理機制,推動心理救援隊伍建設。

現在,王子謙所在的學校開展了豐富的體育活動,除了體育課,還有跑操、籃球、引體向上等活動和專項訓練,這些體育運動讓他每天都感覺精力充沛,曾經一些容易困擾他的情緒小問題也少了許多。“我覺得運動能幫助調節情緒,讓人忘記一些煩惱。”

對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受訪者的期待還有:強化體育教育,確保“每天校內校外各運動1小時”與體育作業有效實施(42.3%);創建“15分鐘青少年活動圈”,豐富社區體育與文化生活(39.9%);推動“體教融合”與心理健康融入校本課程體系(39.3%)等。

“家長也不要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擴大化了。”安玲覺得,有時孩子錶現出來的一些“問題”,可能是他們正處在一個過渡階段,家長要理性看待。

龔芳認為,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是一體化的,既包含身體健康,也包含心理健康,兩者是緊密聯繫的。在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同時,更要重視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同步發展,以體強心、健康成長,讓青少年減少“小焦慮”,摘下“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標簽。

受訪者中,男性受訪者佔42.9%,女性受訪者佔57.1%。一線城市的佔36.4%,二線城市的佔34.6%,三四線城市的佔24.2%,縣城或城鎮的佔3.8%,農村的佔1.0%。(中青報記者吳欣宇 實習生張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