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親子關係 | 先關係後教育,有些問題能自愈

發佈時間:2024-09-14 15:57:0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王人平

構建良好親子關係,孩子的很多問題不會出現,或能自我治愈。

比教育更重要的是關係

不同於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夫妻關係的可選擇性,親子關係的一大特點是不可拒絕、不可替代和不可選擇。父母都是在未經孩子允許的情況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孩子沒有能力和權利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這讓父母面臨前所未有的責任和挑戰,同時也得到了一個重新認識自己、成長自己和超越自己的機會。而這一切的基礎是了解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關係先於教育。我們常説,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沒有值得信賴的關係,就沒有影響力;沒有影響力,便沒有教育。孩子只會被自己尊敬、愛戴和信賴的父母所滋養、喚醒和影響,通過模倣、追隨來吸收、內化,最終實現自我成長。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生階段,喜歡或討厭的學科是不是跟教該學科的老師有關?所以,那些習慣用打罵方式管教孩子的父母,不會得到好的教育效果,因為孩子絕不會跟自己討厭、憎恨的人學習。

關係包含教育。任何一種關係構建的過程,都是信念、價值觀、行為準則和愛的能力呈現的過程。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秉持什麼樣的信念和原則,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伴侶、朋友和生活。教育觀是價值觀的體現,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構建親子關係,不僅向孩子呈現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也傳遞了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樣的價值觀和品質。

關係大於教育。良好的親子關係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因為人是在關係中認識自我、感受幸福的。哈佛大學曾經花了80多年時間追蹤了700多人,找到“幸福”的根源是基於家庭、朋友和社會的良好人際關係,而不是對財富、學歷、名望的追逐。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説過,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這些都告訴我們,生命早期與父母構建的關係奠定了孩子未來與自己、他人、世界關係的基礎和底色。

我們還要明白,自己是父母,不是老師。不要總抱著教育孩子的想法對孩子指指點點。孩子一生中會遇到很多老師,但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能被無條件接納和愛著的只有父母。

我想大家都聽過《孟子》裏“易子而教”的故事。公孫醜問孟子:“為什麼君子不肯親自教自己的孩子,而要‘易子而教’呢?”孟子説:“因為父親用道理去教育兒女,兒女就會反駁説:‘爸爸,你自己都做不到,還好意思教育我?’父親會因此動怒。一動怒,就會求全責備,傷害父子感情,反而造成父子關係疏遠。而關係疏遠,是最大的不幸。”

構建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石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是孩子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的來源,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構建自我、走向獨立,也是提升父母影響力和教育力的基礎,讓家庭教育變得潛移默化、水到渠成。那麼,該如何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陪伴。陪伴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愛。不可否認,每個成年人都面臨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活得不易。但是不是真的忙到沒時間陪伴孩子呢?陪不陪孩子,表面看是時間多少問題,本質是選擇問題、價值排序問題。

我有一位好朋友,幾年前創業做了一家公司。有一次,我去他家做客,跟他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聊天,問她將來想做什麼。小女孩告訴我,她想當“客戶”,因為爸爸每天晚上都在陪“客戶”。後來,我找機會跟這位朋友交流,問他20年後,自己會因為今天少做一個項目、少賺一份錢而後悔,還是會為少陪孩子一天而後悔?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指向分離的,終有一天,孩子會接管自己的生活。如果想未來分離得好,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要給予足夠的陪伴,發展出孩子與父母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構建起他的存在感、安全感和歸屬感。一個孩子只有從小感受過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體驗過發自肺腑的快樂,心裏才會埋下美好、希望和光明的種子,才會更獨立、更勇敢、更堅強!也就是説,小時候連接得越好,未來分離得越好。

很多父母存在一種自我設限的思維模式,總是把工作和陪伴孩子對立起來。其實,工作、學習、旅行、讀書、交流和陪伴孩子,最終都是為了育己,也都可以育己。比如,我在教授孩子學習識別感受、理性表達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管理情緒和影響他人的能力。愛,本質上是為了另一個人而完成自己的世界。當我們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在格局和能力上變得更強大、更自由時,我們的工作、事業和人生也會變得更遼闊、更成功和更幸福。

尊重。任何好的關係都是以“構建自我”和“尊重他人”為基礎的,沒有“自我”的誕生,沒有對“他人”的尊重,就無法構建起獨立、自主、平等的關係,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我們”。對孩子的尊重首先意味著尊重孩子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父母愛的是現實中的孩子,不是自己心中的那個期待。不為愛附加任何條件,不用馴獸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對孩子不佔有、不控制、不利用。一些父母習慣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通過懲罰或利誘以馴獸方式育兒。或許會一時把孩子變得乖巧聽話,卻放大了孩子的動物性,摧毀了孩子的人性,是對孩子作為人的尊嚴、價值的否定。

其次,尊重孩子生命的唯一性和獨特性,視孩子為一個“獨特”的人,不拿孩子去比較,接受孩子以他自己的方式成長和發展。

最後,尊重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尊重孩子與其年齡相匹配的心智和能力,把孩子視為孩子,不拿成年人甚至聖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的成長就像洋蔥一樣,每一層是一個年齡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內在特定的主題和意義。讓孩子活得像個孩子,是童年的價值所在,也會為孩子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礎。用各種激素去催熟、雞娃,不僅否定了孩子童年的價值和意義,也限制了孩子未來的發展和可能性。

信任。父母是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的人,很容易以上位者自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年,是一個心智、能力和認知逐漸提升的過程,難免會走很多彎路,犯很多錯誤。父母會因此擔心孩子學壞,以“教育”之名行“控制”之實。然而,父母越控制,孩子越容易叛逆和失控,因為生命的力量就在於不屈從。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內心往往充滿恐懼和無助,只能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彰顯自己的生命力,確認父母是否愛自己。越是能得到父母充分信任的孩子,反而越自律、越平和、越有生命力。因為內心豐盈、有安全感,對自己有信心,對父母信任,更容易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粒種子,攜帶了整個自然系統的全部智慧和邏輯,擁有生命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具備成為自己的所有可能。父母要做的只是盡可能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以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援,幫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相信孩子,相信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正如電影《功夫熊貓》中浣熊師傅一直不相信熊貓阿寶能打敗大龍,也不知道該如何教阿寶。烏龜大師告訴他:你只需要相信就夠了。信任會換取信任,能激發孩子最大的熱情和生命力。

父母對孩子成長中種種問題的過度擔憂和焦慮,其實是對世界的極端不信任與對自己無能的深深恐懼交織在一起的投射,是自身安全感和價值感匱乏的體現。唯有立足自我成長,讓自己變得更豐盈、自由和篤定,才可能給孩子傳遞信心、勇氣和力量。唯自信者才能他信,相信孩子,本質是相信自己。

關係先於教育,關係包含教育,關係大於教育。孩子成長中的很多問題,表面看是教育問題,本質都是親子關係問題。如果父母能立足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給孩子足夠的關愛、陪伴、尊重、理解、信任、包容和祝福,那麼,孩子的很多問題或不會出現,或能自我治愈。

最後,我想説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終將指向分離。無論我們多愛自己的孩子,都沒能力陪他們永遠走下去。所以,好好珍惜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吧。

作者簡介:王人平

著名兒童教育學者,長期致力於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和父母自我成長的研究和實踐。(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