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評論|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入醫保,值得點讚!

發佈時間:2024-09-06 11:05:0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永群

新學期伊始,幾項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政策受到關注。8月底,西安市教育局等十五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西安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多措並舉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9月3日,海南省醫療保障局發佈通知,決定將18歲(含)以下兒童青少年參保患者開展“心理諮詢”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並對“心理諮詢”醫療服務項目內涵、價格等進行規範。

這些新舉措讓我們看到了各地政府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和重視,也展示了政策層面解決問題的決心與行動力。

從西安市教育局的行動計劃來看,其中既包含基礎的保障措施,比如“全市中小學校(含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配備達到100%”,也包括具體的實踐措施,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課程計劃,每班每兩周至少1個課時”、“一生一檔”為學生建立心理成長檔案、“全市中學每班設置2名健康委員”等等。同時,該計劃也著眼于多方的協作,強調學校與家庭、衛健、網信、公安、社區等各方的協作,以形成一個全面的支援系統。

將“心理諮詢”納入醫保支付的政策,除海南外,也已在廣東、江蘇等多個省份實施。心理疾病往往需要長期服藥,納入醫保支付後可以降低患者的經濟壓力。不僅如此,醫保支付也可以減少心理健康服務的“污名化”現象,促進人們在遇到心理問題的早期階段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

近些年,從國家層面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到各地陸續出臺的細分政策,我們看到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投入和支援越來越多。這樣的支援也在向青少年傳達著一種態度,那就是心理問題不需要刻意地回避、粉飾,對此也不必有羞恥感。心理上出現問題,就像得了情緒“感冒”,需要積極關注、坦然接納、科學治療。

應該看到,當下青少年的成長環境更加多元和複雜。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關係、學業壓力之外,身處在全球化背景下、快節奏生活中,面對資訊爆炸的數字時代,他們可能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世界觀、經歷文化衝突和身份混淆,也可能在資訊過載中無所適從、因為線下接觸的變少而更加孤獨,甚至可能接觸到更多隱性的欺淩、産生更多對未來的不確定。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發佈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約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需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調整。現實情況也可成為數據的注腳:今年暑假,北京多家醫院心理門診再度迎來青少年兒童就診小高峰;多地開設的“學習困難”門診,號源一直緊俏;每年三四月,去醫院心理科就診的應屆考生開始增加,多家醫院專門開設中高考心理門診。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看到問題、正視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青少年面臨的壓力源,並通過各種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老師、家長和青少年自身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敏感度,減少“太脆弱”“矯情”“想不通”等偏見和指責,讓大家逐漸“脫敏”,不再諱疾忌醫。

在政府、學校、家庭、醫療系統和社會的支援下,我們將織就一個更加全面、科學、細緻且充滿關愛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護網,也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和調節,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穩。(光明日報 張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