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孩子們的心事是全社會的牽掛——寫在第3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

發佈時間:2023-10-10 09:32:1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佳星

10月10日是第32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全國的宣傳主題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以呼籲全社會共同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的孩子智力很好,就是不想上學;有的孩子存在攻擊行為、自殘行為、反社會行為;有的孩子抗挫折能力較差,心理韌性不足。”在10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醫學首席專家鄭毅提醒,很多兒童時期的精神障礙可能會造成終身影響,應及早預防、早期干預。

那麼,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和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才能及時關注到兒童心理變化?該如何做好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相關干預工作?

注重文化學習,也應重視能力教育

“早期教育的適度程度對孩子的心理髮展會産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鄭毅表示,家庭、學校、社會等相關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例如過分注重知識文化學習,忽視孩子適應能力、交往能力的培養等。

為了讓心理教育適應兒童青少年處於心理健康快速發展時期的需求,滿足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心理教育的需求,相關部門部署了一系列相關舉措,提升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受重視程度。

教育部體衛藝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劉培俊介紹,當前學校教育把促進身心健康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前提,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學校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已被納入省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中,成為學校辦學水準評估和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

與此同時,國家衛生健康委和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部門在全國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試點工作,通過完善心理服務網路,加強各階段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和心理支援等,指導試點地區探索建立完善心理健康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李大川介紹,截至目前,試點地區96%的村和社區、100%的高校、將近95%的中小學均設立了心理輔導室或工作室。

像關注身體疾病一樣關注精神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與他的年齡不相符,或者與他的受教育水準不匹配;當孩子的行為短時間內發生了明顯變化,這些可能不是孩子學壞了,而是心理問題的初期表現。”鄭毅提醒,家長和老師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保持敏感,要像關注孩子的身體疾病一樣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識別兒童精神障礙。

如果孩子發燒、肚子疼,家長往往會帶孩子去醫院問診,但如果出現情緒焦慮等問題,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就相對薄弱一些。鄭毅強調,要學會識別心理障礙與正常青春期變化,也要抓住青春期的關鍵時期,做好成長中的心理引導。

相關部門在兒童心理健康的服務方面均加大能力建設力度。李大川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近年來持續加強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的精神心理科建設,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持續做好精神科醫師的繼續教育和轉崗培訓,不斷提高精神科醫生的診療水準。

“我們強調學校的各科老師,不僅是心理健康老師、班主任和輔導員,都應擔負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責任,關心關愛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劉培俊説。

轉變觀念,及早發現及早干預

孩子如果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應該怎樣干預?

“有些心理健康行為沒有達到疾病的階段,通過專業人員指導家長、老師給學生心理方面的輔導,很多孩子是可以調整過來的。”鄭毅説,有的已經出現了綜合徵,需要專業人員進一步評估,可能要採取認知行為治療、辨證行為治療等治療手段。

鄭毅表示,如果已經達到了疾病階段,應儘早得到醫生的正確評估,儘早開展干預。醫療干預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療法等。

當前存在對於心理治療的一些觀念誤區。比如,對治療是綜合、長期過程的認識不足;對精神科藥物的安全性存在一些偏見。鄭毅提示,精神科藥物經過臨床驗證、治療經驗充分,隨著新藥越來越多,治療方案也在優化,在積極的監控下,藥物治療是安全的,對於長期的治療,醫療機構、學校、家庭、社區都應積極配合,賦予足夠耐心和包容,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們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他們徹底恢復。(科技日報 張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