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農場”智慧耕種 “羊臉識別”精細管理
發佈時間:2024-04-07 09:13:15 | 來源:新民晚報 | 作者:
清明時節,滬郊大地已是一派搶抓農時、春耕備耕的忙碌景象。
“隆隆——”這兩天,在嘉定區外岡鎮周涇村的“無人農場”,鬱鬱蔥蔥的大片蠶豆、紫雲英被翻耕入地。綠肥滋養土地,營養默默積蓄,準備哺育6月插播的青綠秧苗。令人稱奇的是,那些在田壟間耕種馳騁的,是一台臺自動駕駛的農機。原來,這片“無人農場”已經實現了“耕、種、管、收”全流程自動化作業。
鄉村是超大城市的稀缺資源。如何在上海有限的耕地中,抓好“米袋子”“菜籃子”穩産保供,持續提升城市韌性?近年來,科技力量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遙控種地
“三個農民200歲”,是農業缺人現狀的真實寫照。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讓機器代替人力,生産糧食蔬菜,成為解決方案之一。
2020年,嘉定區在全市率先啟動“數字無人農場産業片區”建設。外岡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孫佳赟告訴記者:“截至去年,我們已完成4086畝無人農場建設。今年,打算再建設6000畝無人農場,提前完成‘十四五’定下的萬畝目標。”
何為“無人農場”?孫佳赟介紹,是指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對插秧機、自走式打藥機、收割機、拖拉機等農機開展無人化改造。依託北斗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農機可以在田間按規劃路徑有序作業。“當然,‘無人農場’並不是真的沒有人,只不過相比以前,大大節省了人力。”
今日農事、農機數量統計、當日氣象、蟲情預測、智慧灌溉……“無人農場”有一個智慧雲平臺,這些數據都能實時查看。“我們可以遠端控制農機,機手坐在辦公室就能開展農業生産。種地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孫佳赟説,傳統農機作業品質對駕駛員駕駛技術有很強的依賴性,現在的無人作業克服了人工作業效率低、秧苗間距參差不齊等問題,已經向標準化、工業化生産方式轉變。
智慧羊場
“人臉識別”我們都不陌生,那麼“羊臉識別”呢?在崇明區中興鎮的萬禾智慧羊場,就有這樣一套智慧系統——識別每一頭羊,將它的健康數據上傳到後臺。
上海萬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震介紹,“羊臉識別”本質是對羊群行為的圖形識別。在1.0版本中,系統會監測母羊是否要生産,如遇難産就及時通知獸醫。接下來,系統將升級到2.0版本。“我們在核心種母羊體內植入晶片,實時監測它們的體溫、運動軌跡、行走步數等,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就可以提前了解羊是否‘亞健康’,可能比老獸醫還精準。”黃震説,未來還要打造5G無人羊場,發飼料、打掃衛生、清糞等全流程自動化。
包括萬禾智慧羊場在內,中興村正在形成的陳滧公路高科技農業發展帶,南北全長約4公里,分佈著聯中雙孢蘑菇種植基地、耕旺蝴蝶蘭種植基地等十多個産業項目,佔地面積約2500畝,年産值預計可達2.67億元。
同時,上海各類現代設施農業也在加速建設。以“孫橋溢佳”“綠立方”“由由中荷”“九豐農場”等為代表的“未來農場”,正在推動滬郊農業生産向精準管控、綠色低碳發展。
創新品種
寸土寸金的上海,如何提高耕地利用率?在金山廊下,“稻+玉米+菜”輪作給出答案。特早熟節水抗旱稻“八月香”8月收割,搶出的時間剛好可以種一茬短生育期的鮮食玉米或兩茬速生菜。農民增收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充實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
這裡的稻、玉米與生菜,都是上海農業科技品牌的代表作——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資源庫、全國最大的生菜種質資源庫。中心首席科學家、節水抗旱稻創始人羅利軍主持的“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是本市農業領域在此獎項上零的突破。上海市農科院選育的玉米新品種“申科雪甜818”,則因甜度高、風味好而廣受歡迎。
上海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農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將繼續堅持走都市農業現代化、高品質發展路線,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稻香村創立250週年大會大會以“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為主題,研討老字號未來發展方向。【詳情】
A2型蛋白質乳品研究與發展概...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展開對A2型蛋白質乳品的解讀。【詳情】
貝因美 和中國媽媽在一起貝因美以“愛”為基礎,幫助親子家庭健康幸福。【詳情】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紅餐網 | 新華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