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更加模糊。
近期,在仲介機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包裝和推波助瀾下,一些私募股權類産品的銷售邊界屢屢被突破,從面向特定群體的合格投資者擴展到了風險承受能力較小的普通投資者。
而這樣情況已經屢屢出現,已引發了很多投資者的投訴,而監管層也數次警示其中的風險,並著力進一步加強監管。
私募産品“滿大街”
“這是大疆科技無人機項目,全球佔有70%市場份額,2015年2.5億美金凈利潤,2016-2018年利潤預測4.8億、6.4億、9.6億美金。此次融資共13.5億元額度,還有2.5-3億元額度,2018年IPO,6月中旬簽約繳款。”近日,一則關於大疆科技融資份額推介的資訊開始發送到一些普通的投資者手中,而這樣的資訊來自於一家財務顧問機構。
事實上,近一年來,市場上頻繁出現一些針對散戶的私募産品,這些産品的投資對象都是當下最為熱門公司的股權或者相關的投資收益權。
一位仲介機構人士稱,愛奇藝、螞蟻金服、滴滴出行、京東金融、樂視汽車、樂視體育、萬達商業、博納影業等公司的份額,他都可以搞定,投資數額可以在百萬元以內。
這樣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尤其是奇虎360的私有化投資産品曾一度被形容“瘋狂的程度達到滿大街都是”。
“我不止一次收到相關投資360私有化産品的資訊或邀請,有第三方理財機構發來的,也有身邊的朋友轉過來的,當時我身邊的很多人都收到了相關的資訊。”北京一位普通股民稱,而對於投資的額度,並未有直接的要求,“由於我對這完全不感興趣,所以也沒有和他們深入談多少投資額度起步的問題。”
中概股的私有化並不是新鮮事,但由於近兩年大批優質的中概股掀起了回歸A股風潮,且由於跨市場套利模式日趨成熟,參與中概股私有化便成為了當前資本市場中熱門的投資,而隨著一些知名公司私有化,交易規模也較此前的項目大增,因而向一級市場參與者們分配的投資額度也增加不少,奇虎360的私有化便成了一場數十家金融機構參與的資本盛宴。
5月16日,公開資訊顯示,奇虎360私有化的兩大平臺——天津奇信志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奇信通達科技有限公司已于日前完成增資手續,奇虎360私有化時的估值為93億美元。
一位私募機構從業人士稱,在市場上公開向普通投資者推銷的産品都是以間接投資的方式參與到奇虎360的投資中,並不會是在冊股東,在冊股東中有很多是投資機構,他們會釋放出額度給LP們,而這些LP們也有一部分會再次分給更多的外部投資人,在層層分銷的模式下,最終出現在了很多普通投資人面前。
而這些被散售給普通投資者的項目,項目方幾乎都堅決否認了主動向普通投資者推介的説法。
仲介機構則成為了其中最為推波助瀾的角色。這些仲介機構以第三方銷售渠道或是身在投行、私募機構的資金掮客為主,儘管這些仲介已經是分銷渠道中較為末端的位置,但由於項目往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們仍然能夠通過分銷獲得一定的仲介費,甚至還能獲得部分收益分成。
事實上,除了中概股私有化的項目,其他一些熱門的未上市公司融資份額也悄然出現在了市場上,如前述的大疆科技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而如果投資者真想通過這些仲介機構參與這些項目的投資,也要付出不菲的代價。
在前述仲介機構推介的大疆科技融資項目中,投資人的資金需要進入到某個基金中,以該基金LP的身份參與大疆科技的項目,在基金層面GP會收取2%的管理費,且需要一次性收取3年,GP還將分享超額利潤的20%。而仲介機構層面還需要投資者按照投資金額的2%繳納財務顧問費。照此計算,姑且不論項目的風險,投資者已經需要為此付出高昂的投資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將私募産品變相通過線下銷售的方式售賣給普通投資者以外,一些線上交易平臺也以擦邊球的方式將本是“高大上”的私募産品向普通投資者發售。
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出現的私募拆分模式並不少見,其通常的做法是由第三方理財平臺將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産管理計劃、私募産品的份額或收益權拆分後再進行售賣。一位關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資深律師稱,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上目前比較多的就是定向委託投資模式,往往是先有符合合格投資者身份的主體來購買相關資産管理計劃或者私募産品,然後通過線上平臺將其資管計劃拆分成多個份額轉讓給投資者,投資者則會與初始投資主體之間簽署一個委託投資的協議。
模糊的邊界
由於金融産品品類繁多,結構複雜,一般投資者很難了解金融産品其中的風險特徵,因此,在我國資本市場,廣泛施行的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以此嚴格約束相關金融機構對投資者銷售風險合適的金融産品、提供投資所能夠承擔對應風險的投資工具。
證監會4月中旬發佈的《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私募基金的個人投資者必須滿足金融資産不低於300萬元,或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
“隨著這兩年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再加上這兩年資産荒的情況嚴重,對大眾而言,有吸引力的投資理財渠道變得更少,市場流動性充裕,都在尋找具有較高安全墊的投資産品,一級市場私募産品給大眾的印像是收益率相對較高,近年來中概股回歸套利、網際網路科技公司IPO等項目的賺錢效應更是吸引到了更多人的關注。”上述私募從業人士稱。
當本該只能向具有一定專業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資者銷售的産品,進入到普通投資者的視野中,越來越多的風險也在累積。
6月6日,上海證監局刊發的一篇文章,也揭示了私募拆分的危險。
上海證監局在日常監管中關注到,轄區某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通過將私募産品收益權拆分轉讓給投資者的方式銷售私募投資基金,引發多起投資者投訴。其中一例為某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通過其網站、APP等渠道,為産品轉讓方和受讓方提供收益權轉讓服務,普通投資者可在平臺上受讓基礎産品收益權,其中基金資産類別包括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資産管理計劃、有限合夥型及契約型私募基金等。
而該産品的交易模式為,首先,由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全資控股的SPV公司,作為合格投資者,先行購買相關私募産品,比如,券商集合資産管理計劃、基金公司或子公司特定客戶資産管理計劃以及私募機構發行的私募投資基金等。然後,由再由SPV公司將其持有的私募産品收益權分拆後,線上上轉讓給註冊用戶。用戶為增加所持收益權的流動性,可以通過線上再向其他註冊用戶轉讓收益權。該産品設定的投資金額起點分別為1000元(固定收益類)和1萬元(權益類)。而按照該SPV公司和投資者簽署的《收益權轉讓協議》約定,私募産品的風險和收益在轉讓後均由受讓方承擔。
上海證監局認為,收益權轉讓業務存在若干風險。其一,投資者有可能承擔超越自身能力的風險。私募産品收益權的拆分轉讓,降低了合格投資者的門檻,讓部分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較弱的投資者承擔了本不應由其承擔的風險。其二,SPV公司破産清算風險。當SPV公司破産時,投資者可能無法拿回自己的全部本金。
正是私募面向普通投資者發售的情況愈演愈烈,也引發了監管層的持續關注。
中國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底,協會共收到投訴事項及線索814件,私募基金相關投訴765件,佔比高達94%,其中私募股權佔53%,私募證券佔34%,創投佔7%。
上述私募從業人士則認為,從現有的監管制度來看,還很難完全封堵住私募産品向普通投資者發售的亂象。“線上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監控和管理,但由於第三方財富等仲介機構的銷售行為非常分散,很難從源頭杜絕它們向普通投資者募資的行為。雖然監管層已經從嚴要求私募産品在備案時需穿透到終極出資人,以此杜絕非合格投資者的參與,但是其中仍有一定的漏洞很難被發現,如代持或者收益權私下轉讓等方式都非常隱蔽。”
不久前的5月31日,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公開表示,證監會將從準確把握市場進入制度、規範私募基金募資行為、完善風險監測體系、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探索分級分類監管五方面構建私募基金監管和自律體系。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