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劉志彪:發展服務業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意義

  • 發佈時間:2016-03-08 09:25:45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劉志彪  責任編輯:張少雷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服務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經濟學詞彙,總計達到14次,足見它在“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以及在2016年的經濟工作安排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已經發揮和將要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它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某些顯著和重要的結構變化,具有重要的發展戰略含義和經濟政策指向性:

  一是標誌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服務業佔據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成為我國第一大産業,達到50.5%,遠超製造業的比重;

  二是包括創業服務業在內的服務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就業的主要來源,在經濟增長高位下行條件下,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這與服務業高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三是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戰略性新興産業一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標誌。通過創業服務業發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以及養老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産業集群等的發展,服務業加快了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未來將成為穩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四是要通過啟動新一輪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發展高技術服務業和數字創意産業,同時通過放寬市場準入,提高生産性服務業專業化、生活性服務業精細化水準;

  五是服務業是未來開放的主戰場,在製造業發展取得世界矚目的奇跡之後,我國需要大力鼓勵服務業開放發展,充分利用服務業存在的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去大規模地利用外資。外資進入服務業,有利於增強服務業競爭,帶來嶄新的管理技術和新的發展理念。

  有人擔心,未來我國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産業結構,是不是會導致製造業的空心化和服務業的泡沫化,從而影響我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是一個需要反覆強調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

  應該指出,過去我們在理論上和政策上,對“産業空洞化”這個現象存在誤區。隨著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製造業的轉移和搬遷,並不意味著産業空洞化。轉移一般性製造業,發展高端服務業不僅不是産業空洞化,而且還是知識技術密集化程度提升的表現。發達國家在産業升級過程中的製造業外包,把産業鏈的高端環節留在了本國,這相當於把動力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留在了國內。因此,以産業空洞化為理由來反對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産業政策,其理論和政策的依據是有問題的。認為製造業更重要、所以需要大力發展製造業的説法,其實也有邏輯錯誤。從製造業的重要性中,我們並不能得出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産業結構格局有問題的結論。事實上它所反映的是人類需求結構的升級和高級化的結果,而不是哪個産業更重要的問題。打一個比喻來説,如果我們把製造業看作是一棵大樹的樹榦,則服務業就是其進行光合作用的枝葉和樹枝,農業是其樹根,在這棵大樹上,沒有哪個部件不重要。

  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政府,經常在對實體經濟概念了解不多、內涵不清的前提下,就以服務業是屬於虛擬經濟,容易導致泡沫經濟為由,以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為口號,採用行政手段來把資源往製造業傾斜,結果是進一步加劇了製造業的産能過剩、加大了經濟泡沫的程度。其實,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區分,主要以是否是“以錢生錢”為標準,而不是看其的實物形態。服務業給人提供無形産品的消費滿足,不一定是虛擬經濟;反過來,實體經濟中的産能過剩,由於一定對應著信貸活動的大量的杠桿,因此是典型的泡沫經濟。産能增加必須通過信貸杠桿來擴張,一旦這種擴張的杠桿因産能過剩、銷售堵塞而不能正常迴圈,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信貸危機,並最終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事實上,在目前的每人平均GDP水準上,中國製造業的比重已經是全球最高。過去中國製造業的高比重現象,是在出口導向型經濟中發生和消化的,現在發達國家也遇到了經濟週期的困擾,不僅市場萎縮,而且還要求製造業回歸和再工業化。如果我們繼續沿用之前的發展模式,必然會使加劇製造業的産能過剩。利用國內市場發展中國經濟,必須首先用市場的方式調整已經嚴重過剩的製造産能;其次,要把資源傾斜于我國仍處於嚴重短缺狀態的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經濟;最後,與出口導向下只能發展國際代工型經濟不同,利用內需可以大力發展自主品牌和自主技術,建立以我為主導的全球價值鏈,攀升以現代服務業為主要內容的産業鏈高峰

  “十三五”時期,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我國邁向全面小康社會和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服務業的改革開放將加速這一趨勢的形成和早日到來。現在服務業發展還存在著諸多的制約因素和障礙,如政策實踐中還存在製造業發展偏好,輕視服務業發展傾向;服務業雖然是就業的“蓄水池”,但是對其的稅賦還存在過重的現象;製造業已經充分開放了,但是服務業還存在著許多開放的壁壘,等等。為了優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制度環境,我提出三條主要的政策取向性建議:

  1、要把浪費在僵屍企業、過剩産能中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消滅僵屍企業、去過剩産能的實質性行動,逐步轉移到現代服務業,尤其是要轉到目前還處於短缺狀態的生活性服務業和社會公共服務業上來。

  2、適當對服務業實施“減稅提費”政策。與製造業不同,服務業屬於輕資産行業,可以抵扣所得稅的固定資本折舊少,因此即使與製造業的稅收水準一樣,它的稅賦事實上也相對較高。同時,現代服務業屬於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知識資本密集行業,它的消耗強度大、“折舊”週期短,因此提升這個産業部門的勞動力服務水準,需要比製造業提取更多的用於人力資本培訓的費用。

  3、儘快打破對服務業的行政壟斷傾向,鼓勵其開放發展。尤其要注意通過利用外資實現開放發展。現在有人可能會質疑服務業開放,那還是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今年年初中央權威人士答人民日報記者問時的經典回答吧:要吸引更多的外資。現在,美歐等發達國家都在吸引我國的投資,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我國的外資多了!

  作者簡介:

  劉志彪,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經濟學部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長三角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兼任全國十二屆政協委員、江蘇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劉志彪教授出版過40多本學術專著,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近500篇。論著曾經十多次獲得省部級以上政府部門的學術獎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