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國家大劇院形成“一院三址”新格局 進入發展新階段

發佈時間:2024-01-02 09:07:2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國家大劇院形成“一院三址”新格局

肩負國家文化平臺的時代使命

“一條運河千里長,運河兩岸是故鄉;一條運河千年久,濤聲槳影歲月流。”2023年12月22日,作為北京藝術中心的開幕演出,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在北京藝術中心上演。

歷史長河裏滌蕩的動人旋律和故事在運河沿岸唱響,坐落在北京通州大運河畔的北京藝術中心正式亮相。由此,國家大劇院形成“一院三址”的運營新格局,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同一城市的劇院綜合體,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打造引領文化傳承發展的地標

遠看,仿佛一條飄帶串起戲劇場、歌劇院、音樂廳3個單體建築;近看,上層為帷幕造型,下層為透明的玻璃建築,由4134塊鋁板結構拼接而成的外幕墻,在光影變幻中呈現“大幕拉開”的視覺效果。

第一次走進北京藝術中心,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席李喆就被這座純木建築吸引。當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在北京藝術中心奏響第一聲,真實、還原度高的音質,更是讓李喆印象深刻。從第一場測試演出開始,他和樂手們就把這裡當作新家、新主場。李喆説:“新音樂廳拔地而起,既是高雅藝術在中國生長和發展的標誌,也是我們演奏音樂在這個城市裏的普及和發展。”

“文化糧倉”,是人們給北京藝術中心親切的稱呼。建築面積近13萬平方米的北京藝術中心,由1000座的戲劇場、1800座的歌劇院、1600座的音樂廳和綠心露天劇場組成。北京藝術中心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大運河的糧倉和船舶,寓意精神的享受和力量。

2007年12月22日,位於北京西長安街2號的國家大劇院正式開幕運營。年均上演近900場商業演出,形成歌劇節、舞蹈節、中國交響樂之春、五月音樂節、國際戲劇季、“國樂之春”、“非遺戲曲展演”等主題藝術節品牌……國家大劇院用10多年的發展,完成了國外大劇院需要數十年走過的歷程,成為引領文化傳承發展的地標建築。

2018年7月,坐落于通州區的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投入使用,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國際舞美設計製作交流平臺之一。2023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博物館揭牌亮相,向公眾展現了一幅中國舞美藝術發展歷程的精美畫卷。

對“一院三址”,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表示,國家大劇院注重綜合性,涵蓋“歌樂舞劇戲”多種藝術門類,肩負國家文化平臺的使命和責任;臺湖舞美藝術中心注重專業性,打造爵士音樂節、藝術大師課、演藝藝術周等精品演出,成為百姓喜愛的文化休閒打卡地;北京藝術中心注重現代性,堅持差異化運營,除了傳承國家大劇院的藝術特色外,將更多探索音樂劇、現代舞、戶外音樂節、爵士樂等藝術門類,提供文化消費新選擇。

王寧説:“希望國家大劇院豐富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能夠吸引更多不同類型、不同年齡段的觀眾”。

用藝術豐富生活、滋養心靈

歌唱家王喆和國家大劇院結緣,始於2012年國家大劇院的民族歌劇《運河謠》。“可以説,國家大劇院見證了我從一名歌唱演員到歌劇演員的成長、成熟歷程。”王喆説。10多年來,《長征》《金沙江畔》《映山紅》……王喆在國家大劇院不少原創歌劇中擔任了主演。“每一部作品就是每一個腳印,國家大劇院點亮了我的專業學習之路、藝術之路。”王喆説。

一方面,國家大劇院讓世界經典藝術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製作了法國歌劇《卡門》《羅密歐與朱麗葉》,義大利歌劇《托斯卡》《茶花女》《圖蘭朵》等。另一方面,國家大劇院積極探索民族藝術發展之路,製作推出了一大批體現民族特色、時代主題的現實題材原創作品,如《山海情》《夏日彩虹》《天路》《長征》等。據統計,國家大劇院建院以來,自製、原創劇目103部,擦亮了“國家大劇院製作”這一金色招牌。

與此同時,開展藝術教育、提升公眾素質、吸引年輕觀眾,也是國家文化平臺肩負的使命和職責,用藝術豐富人們的生活,滋養人們的心靈。

國家大劇院相關數據顯示:10年內音樂項目的平均銷售率由77%提升至90%以上,參與藝術消費的人群不斷擴大,拉赫瑪尼諾夫、馬勒、布魯克納等作曲家的專業曲目,銷售率也能接近100%。著名指揮大師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時曾感嘆:“中國擁有這麼多年輕觀眾,這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意義。”

“如今,馬勒、布魯克納被許多中國樂迷所熟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總經理任小瓏説,這些年來,不管是高品質音樂會的密度和頻次,還是廣大觀眾對高水準演奏的辨識力、對更多音樂作品的探索和認知,都在發生質的變化。這樣的認知改變,就是國家大劇院十數年如一日,用高品質節目耕耘培育的結果。

在觀眾印象中,國家大劇院不僅是舞臺藝術的展示平臺,也是綜合藝術的薈萃地。北京市民葉今,退休後每個月都要走進國家大劇院。“國家大劇院讓高雅藝術走進大眾,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演出,也有各種藝術展覽。”葉今説。

通過全年常態化開展“週末音樂會”“經典藝術講堂”“走進唱片裏的世界”等公益項目,推出“百場公益演出”“公益座”等惠民舉措,舉辦“國際歌劇電影展”“藝術放映廳”,以“高品質、低票價”回饋觀眾,構建藝術普及教育網路矩陣,打造公益活動新陣地……國家大劇院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藝術普及和教育。

科技創新不斷賦能藝術發展

技術的進步,給藝術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國家大劇院地下三層的“8K+5G”超高清視頻業務轉播車內,一場場演出通過“8K+5G”超高清技術直播,傳入千家萬戶。在超高清的鏡頭中,舞臺的呈現栩栩如生。

國家大劇院的線上演出,是北京市民李京全非常期待的週末文化活動。“線上演出觀看時間更加靈活,還能彌補無法到現場觀看的遺憾。”李京全説。

從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場線上演出開始,國家大劇院至今已推出218場線上演出,包括音樂會、歌劇、舞蹈、話劇、戲曲等多種藝術門類,截至目前,國家大劇院線上系列演出惠及觀眾突破54億人次。

如今,走入國家大劇院,觀眾可以感受到更多科技的元素。2023年12月22日,“藝·境——國家大劇院數字藝術展”揭幕,展覽將行業前沿科技與舞臺藝術深度融合,展示了舞臺藝術“4K/8K+5G”直播、VR全景劇院、XR虛擬製作、三維聲制播、沉浸式視聽體驗、舞美數字平臺等多方面科技賦能藝術的創新成果。在戲劇場入口,裸眼3D大屏給人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東咖啡廳的全息變臉設備,通過全息AI技術實拍讓觀眾感受新潮打卡視頻的樂趣。音樂廳二層北側的劇目虛擬技術互動體驗區,讓觀眾“入鏡”做主角,沉浸式體驗劇中場景。在藝術館五層展廳中,首度亮相的“菁彩·VR雲劇場”展區以超高清HDR、空間音頻、VR技術賦能舞臺藝術,全景呈現國家大劇院製作的影像魅力。

在劇目生産、後期製作、傳播推廣、藝術普及等方面,借助運用好高科技手段,可以讓藝術創作者生發新的創作理念,讓舞臺藝術的呈現方式更加豐富,讓藝術傳播更遠更廣更深。

推動文化交流合作常態化

2023年3月,國際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揚·沃格勒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為觀眾呈現巴赫全套6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國家大劇院是國際著名的藝術殿堂與藝術展示平臺,能夠在這裡感受不同的藝術和文化,讓我非常激動。”揚·沃格勒説。

超過30萬名中外藝術家登上舞臺,與70余個國家400多家國際藝術機構建立聯繫,與40個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到訪20余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巡演……國家大劇院不斷推動中外藝術交流,增進文明交流互鑒。

這是一次交響樂交流的盛會。2023世界劇院聯盟大會暨世界交響樂北京論壇在國家大劇院舉辦。論壇以“致遠謀新·共用共生”為主題,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187家國際藝術機構的300余位代表匯聚一堂,共話全球交響樂事業新發展、新挑戰。

從2019年國家大劇院首次提出建立世界劇院北京論壇交流合作機制,到2023年世界劇院聯盟揭幕,聯盟會員在藝術生産、藝術普及、交流互訪、國際論壇等領域達成了多項合作。

弦在琴上,時而歡快、時而舒緩,中國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演奏的《梁祝》一次次在國家大劇院響起,並隨著國家大劇院的巡演漂洋過海,傳播到世界。“我希望通過國家大劇院這個平臺和樞紐,讓遍佈世界的各個專業的優秀演奏家們與全球眾多交響樂團體更全面地相互了解、更順暢地溝通和聯繫,展開更多元化合作!”呂思清説。

國家大劇院持續舉辦論壇活動,為中外表演藝術機構的交流互鑒搭建重要平臺;持續推進中外文化交流,聯合國外優秀藝術機構團體製作劇目;加大規劃國外藝術團體來華,在日益深入的文明交流互鑒中,讓文化交流合作呈常態化發展趨勢。

《人民日報》(2024年01月01日第05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