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月1日電(記者馮源)浙江考古工作者經過持續對杭州市余杭區的小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一系列重要商代遺跡,獲得浙江商代考古的重要成果。這是記者從近日舉行的小古城遺址考古發現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的資訊。
專家2023年12月30日考察商代水門遺跡。新華社記者馮源 攝
小古城遺址考古發現學術研討會2023年12月29日至31日在浙江杭州舉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古城考古項目負責人羅汝鵬研究員在研討會上介紹,小古城遺址發現于上世紀80年代。2004年至今,研究所持續對其進行考古發掘,成果豐富。
據介紹,小古城遺址的湖西發掘區發現一處格局複雜、但規劃整齊統一的商代院落型建築群。在廟山發掘區,考古確定廟山山頂存在一座建築工藝極為特殊的人工堆築臺體,其佔地面積超過1800平方米,相對高度達8米至12米,臺體氣勢宏偉,精準地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進行堆築。它的表面還可以看到用不同顏色填土分層版築的痕跡。臺體在“臺頂”和“臺腳”都有建築遺跡,尤其是臺頂的建築,明顯具有特殊功能性意義。在北城墻發掘區,一座商代水門遺跡保存較好,結構清晰,寬2.5米—3米,留有豐富的木構件遺物。
圖為小古城遺址廟山發掘區發現的大型人工堆築臺體。新華社記者馮源 攝
中國水利學會、北京大學、河海大學、上海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良渚博物院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多位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湖西院落和廟山兩處遺跡結構複雜,刷新了學界對浙江商代考古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廟山這座人工臺體等級高,或有禮儀祭祀和天文觀測的功能。水門遺跡的結構符合工程原理,或有引水、防洪、通航等多重功能,比著名的廣州南越國大型木構水閘遺跡還要早1000多年。
專家學者2023年12月30日考察商代水門遺跡。新華社記者馮源 攝
據了解,早在7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小古城遺址已有人居住,其後,崧澤、良渚、廣富林文化的人群持續居住繁衍。其最主要的文化堆積形成于馬橋文化和“後馬橋文化”時期,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代末期至商代。近年的考古成果則集中在距今3300年至3000年的商代晚期。
羅汝鵬説,小古城遺址所處的天目山脈東麓地帶還發現了多處夏商時期的遺址。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證明,到商代,浙江地區的先民通過與中原的交流,進入了新一輪的發展期,為越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