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湖北沙洋城河遺址發現屈家嶺文化時期的“水利設施”

發佈時間:2023-11-30 09:00:11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韋衍行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人民網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韋衍行)11月29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彭小軍介紹了湖北沙洋城河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

城河遺址位於湖北省沙洋縣後港鎮,地處漢江西側、長湖北岸,面積約7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一處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約5100至4500年。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支援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等單位聯合在城河遺址北部、西部、王家塝地點開展了系統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穫。

城河遺址鳥瞰。國家文物局供圖


  城河遺址鳥瞰。國家文物局供圖

在城河遺址城外泊陽湖、鄧關臺地點發現了屈家嶺文化時期人工堆築的水壩遺跡,初步探明遺跡橫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長260米,西最寬處為39米,地面可見最大高度為6.5米,可能用於攔截城河支流水資源,從而在水壩北部區域形成蓄水區;水資源可借助北部崗地的人工溝進入城內,實現城內旱季供水、澇季排水功能。

在城內西部區域發現年代不晚于屈家嶺文化時期的人工堆積,與城垣、水壩的堆積結構、性狀相似,其東西兩側還有平行的大型壕溝,不排除為早期城垣的可能性。

城外北部的王家塝墓地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考古工作表明,古人在此平整土地、營建墓地,並舉辦儀式活動,最終墓地南部逐漸演變為生産生活場所。同時,揭露出各類形式的獨木棺墓、“一棺獨享”的大墓、棺槨齊備的小型墓葬、小型合葬墓等墓葬形制,併發現墓葬中不同部位的置鉞現象,為屈家嶺文化葬儀提供了新認識。

出土的蛋殼彩陶杯。國家文物局供圖


  出土的蛋殼彩陶杯。國家文物局供圖

城河遺址反映了屈家嶺文化人群通過建造一系列水利設施,調控古城用水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展現了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古人對自然的認知和改造。同時,王家塝墓地多種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嶺文化社群結構的複雜性和社會分化現象,提供了探討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明進程的新證據。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