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浙江良渚古城遺址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周邊新發現疑似水壩近20處

發佈時間:2023-11-30 09:01:33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韋衍行 | 責任編輯:秦金月

人民網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韋衍行)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王寧遠表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開展良渚遺址核心區聚落考古和週邊水利系統研究,近年來取得了新突破。

會議現場。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會議現場。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據介紹,良渚文化一般分為早、中、晚三期。良渚文化早期階段,通過對北村、南王廟等遺址調查發掘,以及瑤山週邊等聚落結構新線索的分析,建立了前古城時代良渚遺址群聚落分佈的新認識。北村遺址位於莫角山以南3公里,面積8萬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分,主體堆積屬良渚文化早期偏早階段。北村南地點可分為高、低兩級臺地,兩級臺地之間存在明顯的陡坡,坡底分佈有圍溝,推測為有意將高臺地的高等級居住區、墓葬與低臺地的平民居住區、墓葬相隔離,顯示出聚落內部明顯的社會分化現象。女性墓葬M106齣土隨葬品70件,包括玉蟬、龍首鐲、鏤孔獸面紋冠狀器、璜串等重要玉器,是同時期的一座高等級墓葬。

M106齣土冠狀器。國家文物局供圖


  M106齣土冠狀器。國家文物局供圖

良渚中期階段,在良渚古城周邊新發現疑似水壩近20處,其中7處的碳十四年代皆距今約5000年,與已經公佈的11處水壩以及莫角山、反山開始營建的時間相同。塘山以北的石嶺頭、羊後山等壩體,及其附近的勞家頭、高山上等土臺的發掘,證實塘山長堤上游存在複雜的高壩結構,可能起到西水東調的功能。遙感和GIS分析顯示,基於大遮山南側西中—窯山,勞家頭—鳳山兩條南北長壟的構建,在塘山南側形成兩級庫區,與良渚古城緊密連接。這些發現補充了對良渚中期週邊水利系統及良渚古城結構的認識。

新發現水壩及良渚遺址群中晚期結構。國家文物局供圖


  新發現水壩及良渚遺址群中晚期結構。國家文物局供圖

上述發現表明,良渚遺址群經歷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設散點式聚落,到規劃建造水利系統、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構築帶有城墻、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個發展階段。近年來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成果反映了良渚人群的聚落管理和城市營建理念、信仰體系不斷成熟,顯示出良渚文化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