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年在洙河、泗河兩河之間設立講堂,開始時叫先聖講堂,後改稱洙泗書院。孔子晚年從週游列國轉而修書、收徒講學,興辦教育,開創了中國教育事業和私人講學之風的先河。
在洙泗河畔,孔子刪《詩》《書》,定《禮》《樂》,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思想體系。孔子提倡“為政以德”“仁者愛人”,主張“正名”,按照周禮的標準來匡正當時混亂的等級名分。他還提出了“仁”的思想,並把人們的社會行為都納入道德範疇,並做了具體的闡釋。
洙泗書院不僅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之間的講學、交流,同時也見證了孔子思想上的轉變與成熟,孔子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優秀人才,做出了巨大貢獻。
孔子去世後,洙泗書院成了紀念和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佔據統治地位。
光武帝東巡過魯國,曾在洙泗書院停留,《闕里文獻考》記載:“漢時諸弟子房舍、井甕猶存,光武帝……坐孔子講堂,顧指子路室詣左右曰:‘此吾太仆之室也’。”
由此可見,至少在東漢時期,洙泗書院還基本保留了原來的面貌。
唐太宗李世民加封孔子為“先聖”,唐高宗又加封孔子為“文宣王”。到了宋代,孔子又被加封為“先聖文宣王”,孔子成了“至聖”“萬世師表”。
金代,洙泗書院變成獨立的院落,元代初期書院毀壞殆盡,“故基化為禾黍”。元代至元三年,孔子第55代孫、曲阜縣尹孔克欽重建洙泗書院。孔子第53代孫孔濱任書院山長,自此洙泗書院成為專門祭祀孔子的地方。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明代,自明太祖洪武二年起,朝廷詔定“衍聖公”屬官含洙泗書院山長一職,主要職責是主持每年的各種祭祀活動。明弘治七年,衍聖公孔弘泰用維修曲阜孔廟之餘資,重修了洙泗書院。明代正德二年,改洙泗書院山長為國子監學錄,秩正九品。
明代嘉靖三年,山東巡按御史李獻重建洙泗書院大門,並維修書院,正殿三間用以祭祀孔子及儒家“四配十二哲”。東廡、西廡各三間用以祭祀孔子群弟子,自此修繕、奠定了洙泗書院的格局。明代進士陳鎬在《闕里志》中就將書院稱為“洙泗書院聖廟”,從此洙泗書院成了專門供奉、祭祀孔人及其弟子的地方。
到了清代,洙泗書院得到連續修葺。清乾隆年間《曲阜縣誌》記載,“廟制大成殿……東西廡各三間,前為講堂,又前為書院門三間,四週繚以墻垣,有石碑曰洙泗書院”。
乾隆皇帝在談到洙泗書院時説:“書院者,本為春秋講學而設也。今朝祀雖肅,而弦誦之聲無聞,戾厥旨矣。”由此可見洙泗書院祭祀之繁盛,這也成了洙泗書院區別於歷史上其他書院的一個鮮明特色。
洙泗書院位於今天的曲阜城東北4公里處,南北長136米、東西寬99.4米,總佔地面積1.9388公頃。書院建築分為三區,東區有更衣廳,西區前有禮器庫,後有神庖、神廚。中區前後兩進庭院,有大門、講堂、大成殿、兩廡等。廟制大成殿5間,面闊25.80米、進深12.15米、高10.20米;東西兩廡各3間,面闊12.64米、進深7.77米。講堂3間,面闊11.70米、進深6.52米。書院內建築均為明代的,還有元、明、清各代碑刻。大門有3間,坐落高臺之上,東有石碑“洙泗書院”,為元至正十年洙泗書院山長豁識達所書。
洙泗書院大門前,南北各有近200米高的古柏,南端建有四柱三間式跨路石坊一座,中門額刻“洙泗書院”。石坊原為明代嘉靖三年衍聖公孔聞韶立,現為復建的。洙泗書院1992年被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洙泗書院因是聖人勝跡,環境幽靜優美。書院研究專家、著名學者江堤先生遊覽過洙泗書院後説:“華美的彩飾、繁蕪的殿宇、青蒼如雲的古柏,都不如這散發出天堂氣息的寧靜,給人以超越時空的震撼。”
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洙泗書院,經曲阜市政府批准,曲阜市文物局以洙泗書院為載體,聯合社會優秀資源合作,成立了洙泗書院國學院。國學院成立後,本著保護與使用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開展國學講堂及公益性教育活動,邀請國學大師親臨書院,講授傳統文化。通過洙泗書院國學院這一平臺,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