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的文創旅行(解碼·博物館文創産品開發)
本報記者 李霞
當前,依託博物館等文化文物單位的館藏資源進行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呈現活躍趨勢。在文化文物單位中,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起步較早,拓展了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載體。
本版今起推出系列策劃“解碼·博物館文創産品開發”,關注一件博物館IP的多樣延伸、一個設計團隊的創意探尋、一個文創聯盟的機制創新,探討在文化産業蓬勃發展、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動博物館文創産品提質升級、促進文物活化利用。
——編者
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今,觀眾除了看實物、聽講解,“接觸”曾侯乙編鐘的途徑還有很多——將一件嵌入編鐘元素的文創商品帶回家,借助全息投影數字技術“敲響”編鐘,觀看編鐘樂團表演傳統樂舞《禮樂天下》……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過2400多年曆史的曾侯乙編鐘,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數字賦能,在手機上“敲響”編鐘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編鐘,創下了多項紀錄。此前,我國各地已經出土了多套編鐘,而曾侯乙編鐘是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廣、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細的一套,屬於戰國時期青銅樂器的巔峰之作。更珍貴的是,編鐘的鐘體、鐘架和挂鐘構件上共有3755字銘文,包含了豐富而完整的樂律學知識。
“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是中華禮樂文明的代表,也為我們博物館打造文創特色品牌提供了最有價值的IP。”湖北省博物館市場部主任、編鐘樂團副團長王亮説。湖北省博物館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開發編鐘文創産品,最初是仿製原件大小或者縮小版的編鐘,在國內外市場都很受歡迎,後來,推出加入編鐘元素的文具、生活日用品也深受大眾喜愛。王亮介紹:“2019年開始,我們推出了‘舌尖上的湖北省博物館’,以幾大鎮館之寶的模型製成了慕斯蛋糕和冰激淩,很多年輕人專門來這裡打卡品嘗。”
數字科技的融入,讓編鐘“活”起來。在湖北省博物館綜合館大廳體驗區,曾侯乙編鍾經全息投影,觀眾動動手即可“敲響”;佩戴VR眼鏡、手持VR手柄,就可以化身樂師在系統的提示下完成演奏,感受與文物近距離接觸的魅力。2022年除夕,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共同推出《古律叩新春,禮樂承千年》新媒體互動項目,用戶可通過小程式和H5在手機上“敲響”曾侯乙編鐘。
傳承技藝,找尋“一鐘雙音”演奏密碼
作為大型禮樂重器,編鐘在古代社會有著重要的禮儀象徵作用。1978年出土時,為了解其音樂功能,在曾侯乙墓發現地舉辦了一場音樂會,用曾侯乙編鐘原件演奏了一組古今中外著名樂曲,並通過電臺廣泛傳播,震驚世界。
1986年,中國唱片總公司聯合湖北省博物館,用曾侯乙編鐘原件錄製了唱片《千古絕響:曾侯乙編鐘之聲》,該唱片收錄了《竹枝詞》《春江花月夜》《楚商》等6首經典樂曲。
出於對文物的保護,現在用於演奏的編鐘都是復仿製件。隨州市博物館館長項章介紹,伴隨大量各歷史時期青銅編鐘在隨州出土,隨州文博部門聯合相關單位及民間鑄鐘匠人進行複製,延續了古法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2021年隨州市曾都區申報的青銅器製作技藝(青銅編鐘製作技藝)被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曾侯乙編鐘的一大特點,就是“一鐘雙音”。按照編鐘上的錯金標音銘文所示,敲擊編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會發出不同的樂音,而且兩音之間相差三度。年過花甲的項紹清老人是青銅編鐘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90年,他把成套的編鐘按古代音律排列校音,使每個編鐘的“正鼓”和“側鼓”位置均能敲擊出兩個不同的樂音,成功仿製出演奏類編鐘。2015年,青銅編鐘“一鐘雙音”校音技藝,被授予國家專利。
“青銅編鐘製作工藝繁複、用料考究、製作耗時較長,青銅器製作技藝一直在隨州境內以家族及民間師徒方式進行傳承,延續至今,約有400人從事該技藝,可追溯4代以上,有著百年的傳承歷史。”項章介紹。
組建樂團,編鐘與多種樂器跨界對話
曾侯乙編鐘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它是中國古老的樂器,也可演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樂曲。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頒獎儀式的樂曲是以曾侯乙編鐘原聲、現代玉磬和交響樂融合演奏的江蘇民歌《茉莉花》。2016年,湖北省博物館用曾侯乙編鐘為來訪問的外賓演奏俄羅斯經典民歌《喀秋莎》。
早在1987年,湖北省博物館就成立了編鐘演奏組(編鐘樂團前身)。“曾侯乙編鐘本身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而音樂是與觀眾建立聯繫的很好的形式。我們用複製品重新奏響曾侯乙編鐘,這也是一種活化傳承。”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編鐘樂團團長王先福介紹。
編鐘樂團編創負責人羅樂介紹:“在作品內容上,我們的演出曲目既有反映中華禮樂文明的傳統編鐘樂舞《禮樂天下》等,也有展示荊楚文化的編鐘古樂《楚調》《九歌》等作品。近幾年,我們增加了一些反映時代風貌的樂曲,並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2021年4月8日,編鐘樂團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演奏廳舉辦的“浴火重生——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編鐘音樂會”,採用線上+線下的形式,有近200萬人次觀看。
除了在作品內容、節目形式、硬體技術上進行創新,編鐘樂團還積極嘗試跨界,與薩克斯、鋼琴、古琴等不同樂器進行創新融合,讓編鐘樂舞歷久彌新。
今年6月11日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武漢琴臺鋼琴博物館舉辦了“鐘·琴”音樂會,編鐘與鋼琴同臺演奏。9月,湖北省博物館又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聯合舉辦“一見鐘·琴”線上音樂會,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編鐘與唐代、清代的古琴“聯袂演出”。
30多年來,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已接待海內外觀眾逾千萬人次,使先秦時代廟堂重器奏出的黃鍾大呂,走向現代受眾。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28日 08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