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堅定文化自信 更好挖掘古籍的當代價值

發佈時間:2022-11-11 08:59:33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張蓋倫 | 責任編輯:謝榮宇

古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不久前,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印發《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明確此階段全國古籍工作重點方向、重點任務,部署安排一批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這是自1958年古籍小組成立以來編制的第八個中長期規劃,對推進古籍事業高品質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古籍工作不僅僅是學者為之皓首窮經的一個研究領域,更是一項事關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建設文化強國、助力民族復興的重要事業。中華文化數千年延綿不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進行古籍整理而薪火相傳的。《永樂大典》《古今圖書整合》《四庫全書》等規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影響深遠,不僅彰顯中華民族熱愛文化、崇尚知識的精神底色,更在人類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古籍事業發展迅猛,從保護到整理、從研究到出版、從人才培養到大眾普及,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目前,我國每年出版的古籍整理類圖書有1800種左右。截至2021年底,全國累計完成古籍普查登記數據270余萬部,累計修復古籍超過385萬葉,培訓古籍從業人員1萬餘人次,制定頒布古籍保護國家標準、行業標準17項。這些新進展、新成果,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更豐富的基礎性資源,也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對古籍事業而言,首先要在做好整理、保護等工作的基礎上,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使傳統文化生動活在當下。近年來,一大批結合當下審美習慣、表達形式的文化産品涌現出來,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尋常百姓家。比如《典籍裏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等,生動活潑、有益有趣,贏得廣泛好評。還有一些傳統文化愛好者以古籍記載為依據,復原傳統服飾、再現古書中的餐飲、利用古籍中的字體打造藝術字。這些創意,為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徑。

讓古籍走進現代人生活,讓更多人看見傳統文化的魅力,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經典裏蘊含的一些思想觀念,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和當今時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進行更充分的闡釋轉化。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採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使之融入國民教育和日常生産生活,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當代價值,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滋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古籍研究,梳理中華文化的精神脈絡,讓古老的中國故事從泛黃的舊紙頁中走出來,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結合新的時代特點,搭建好古籍典藏通往當代受眾的橋梁,定能把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既擦亮當下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也為後世子孫留下無與倫比的文化遺産。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