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2日訊 9月1日,在南京舉辦的第五屆“中拉文明對話論壇”上,中國外文局朝華出版社發佈了“中拉文明對話”系列叢書的最新成果:江蘇省對外人文交流研究叢書《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構建——江蘇實踐篇》和常州大學西葡拉美譯叢《西屬美洲的中國元素: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印記》兩部著作。
《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構建——江蘇實踐篇》的作者為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潘震教授。該基地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中國社科院拉美所、江蘇師範大學等共同建設,致力於講述中拉人文交流故事、傳播中拉人文交流聲音。
全書由六大部分組成,總字數約十五萬字,該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於江蘇省對外交流的長期實踐,結合對外話語平臺建設實際,全面探討了新時代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問題,深入分析了多元話語主體等話語建構中的核心要素,並通過學術話語建設,向國際社會詮釋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為推動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書中針對如何進一步提升國家軟實力,如何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認可度,如何完善全球治理模式等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方案。該書最大的特點在於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內容綜合江蘇國際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平臺建設實際,講好國際合作園區故事、國際産能合作故事,打造大運河文化、水韻江蘇等國際話語品牌,以話語為“載體”向國際社會真實呈現強富美高的新江蘇形象。該書的發佈旨在進一步推動中拉話語體系建設,為中拉文明互鑒搭建起一座人文交流的話語橋梁。
《西屬美洲的中國元素: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印記》一書是常州大學與朝華出版社戰略合作項目的重要成果,由常州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許碩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博士郭曉娜翻譯,作者為墨西哥學院歷史研究中心阿根廷籍研究員馬利亞諾·波尼亞利安博士。常州大學拉美研究中心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與常州大學共建、中國社科院拉美所支援,主要從事“拉美思想文化”和“中拉合作關係”方面研究。
該書聚焦16至18世紀中國商品在西屬美洲的貿易框架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對西屬美洲和中國之間文化交流的影響,對歷史上中國商品和其所承載的文化對西屬美洲各國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書是全球史和中拉交流史的重要研究成果,為習近平主席的論斷“拉美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提供了充分的歷史依據,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一帶一路”的歷史提供有益的借鑒,併為促進當前中拉經濟和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以上兩部著作,皆為“中拉文明對話論壇”交流機制下人文交流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拉文明對話論壇”,作為深入開展中拉思想文化領域交流的系列活動,是201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蘇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以及朝華出版社聯合倡議,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凝聚人文外交合力發起的,藉以構建中拉文明交流互鑒的平臺,旨在為推動實現中國政府提出的構建中拉文明對話機制等新倡議而貢獻多元化的智慧和力量,目前已形成中拉兩地最具影響力的公共對話平臺之一。迄今已舉辦五屆,均得到外交部和拉美駐華使館的大力支援。自2021年第四屆起,“中拉文明對話研討會”正式升級為“中拉文明對話論壇”。
近年來,朝華出版社致力於中華優秀文化的青少年國際傳播,著力推進中拉文明對話與文化合作,連續5年參與主辦中拉文明對話論壇,匯聚中拉智庫、專家學者,陸續策劃出版了“中拉文明對話”系列圖書《“一帶一路”和拉丁美洲:新機遇與新挑戰》(中文版)、《我們的記憶:中拉人文交流口述史》(中、西文版)、《致厄瓜多/再致厄瓜多》、《拉丁美洲的中産階級研究》、《軟實力視域下的人文交流》(西文版)、《中國與拉美》(第一輯)、《穿越中國的10134公里》(中、西文版)等。朝華出版社廣泛開拓社會資源,廣泛聯絡拉美漢學家、智庫成員,與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江蘇師範大學、大連外國語學院安第斯國家研究中心密切合作,與中拉青年學術共同體(CECLA)、常州大學拉美研究中心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同時,匯集了中國社科院拉美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拉丁美洲社科理事會、西南科技大學等相關專業力量,為全面提升國際傳播相關工作效能、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實踐參考和理論支撐。
2022年正值朝華出版社建社40週年,40年匯聚了一代代朝華人的心血和努力,在推進中拉人文交流和建設中拉文明對話機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40年是一個新的起點,朝華出版社社長汪濤表示,出版社將從厚重的歷史底蘊中起步,繼續發揮多語種出版和國際合作出版優勢,深耕中拉主題方面的出版選題,致力於開發、出版更多更好展示中拉人文風貌、體現中拉人文交流、促進中拉民心相通的選題,為中拉人文交流搭建起堅實的文化之橋。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