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博物館“匯聚一堂”帶來什麼新花樣?第九屆“博博會”側記

發佈時間:2022-09-02 09:02:24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韻 王勝昔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博物館“匯聚一堂”帶來什麼新花樣


——第九屆“博博會”側記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王勝昔

9月1日上午,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的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博博會”),匯聚了全國645家企業及博物館參展。他們帶來了什麼新花樣?記者徜徉于熙熙攘攘的展廳中,尋找著答案。

憑細節創新脫穎而出

文具、杯具、臥具、玩具,吃的、喝的、用的、聽的、看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博物館的各種文創早已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九屆博博會的展廳裏,琳瑯滿目的博物館文創引人駐足。

文創産品是博物館連接觀眾的重要方式,也歷來是博博會的展示重點。作為國內博物館文創的佼佼者,上海博物館再次展示了諸多優秀創意。“每一件文創産品都要有與眾不同的亮點。”上海博物館文創中心主任馮煒説。其貌不揚的青銅升,萌化成方頭方腦的“小升”,挂在杯沿的是袋泡茶,飄在奶泡上的是咖啡,印在易拉罐上的是啤酒;同樣是印有老虎的布袋,上博的老虎尾巴是立體的,高高地翹著,二維的畫面秒變三維;都是以瓷枕為原型的文創,上博的諧音為“睡睡平安”,將參觀者發展成了消費者……

將心比心擁抱觀眾,細節的創新往往成了脫穎而出的“秘笈”。文具是博物館文創的重要門類,橡皮、尺子、筆五花八門。僅在展廳裏,記者看到的就有近二十種,印象最深的是寧波博物館的“建築直尺”,以網紅打卡地寧波博物館外形剪影為造型,材質是銅噴漆的。一把塑膠尺子孩子用不了多久就斷了或邊緣磨損,這種情況可能不少家長都遇到過。而這把寧博的直尺,是銅的,絕對耐用。僅這一點點用心,使得它成為寧博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創産品”。

用硬核技術守護文物

文物保護是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保護難題被攻破。

土遺址類博物館,尤其是位於南方的博物館,幾乎都面臨著土層中含水量高的問題。不用玻璃罩起來,怕風吹雨淋損傷文物;罩起來,玻璃上又很快佈滿霧氣,失去展示的意義。在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記者看到了一個土遺址模擬現場。一個密閉的玻璃箱內,加濕氣不斷噴著水霧。箱內的儀器顯示,濕度為85%。玻璃箱的正面由兩塊玻璃拼成,左邊貼著“普通玻璃”的那塊,早已被霧氣矇住,完全看不到箱內的情況;而右側貼著“電加熱玻璃”的則清澈透亮,沒有一點霧氣。記者伸手一摸,果然玻璃是溫熱的。儀器顯示為28攝氏度。南玻工程玻璃事業部經理張蕊介紹,這個箱子模擬的是良渚遺址的老虎嶺遺址公園。那裏綜合運用了多種科技手段,電加熱玻璃可以滿足封閉環境高溫保護的要求。

智慧安防系統、環境監測系統、3D數據採集、多功能考古發掘整合平臺……要不是時時看到“博物館”“文博”等字樣,記者幾乎一度以為走進了某高科技展示會。

透光攝影、多光譜成像、X射線熒光面掃描成像、三維病害模型……這是故宮博物院在古畫修復前進行的非侵入分析檢測技術。正是這些現代科技手段的“問診”,探查到了大量用肉眼無法看到的“病情”,從而使修復人員可以用最為細緻的“治療方案”對症下藥。

有了科技的加持,文物保護有如添翼,越來越多的文物得以“祛病延年”。

以數字手段活化歷史

展會上,一位“穿戴”著若干設備的參觀者正在翩翩起舞,而大螢幕上的古裝虛擬人物也跟著做出同樣的舞姿。這就是虛擬數字人技術。7月份,國家博物館首個虛擬數字人“艾雯雯”通過短視頻正式和觀眾見面。艾雯雯甫一亮相,就引發了文博愛好者的關注。短視頻中,青春靚麗的艾雯雯從校園來到國博,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進展覽部門、藏品庫房、展廳,逐步進入工作角色。其實艾雯雯只不過是凡拓數創虛擬數字人産品中的代表。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們中間還有英俊瀟灑的虛擬博物官班固、活潑可愛的文物守護數字人凡菲菲,以及虛擬主播、AI手語翻譯官等若干種産品。通過面部實時動態捕捉等技術,可以達到人工無感介入,一個個“活生生”的數字人帶你穿越時空。

展會現場,裸眼3D技術毫無懸念地吸引了觀眾。歷史上,開封城曾多次經歷黃河水患,數座開封古城被深埋地下,形成了“城摞城”“墻摞墻”“馬道摞馬道”的奇觀。山東金東數字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設計製作的《微夢大梁門》,針對開封大梁門文化遺址,通過六面8K高清LED屏組合,形成全沉浸虛擬環境,720度空間包裹,再現“城摞城”的奇觀。雖然展會現場展示的只是這個項目的微縮版,但足以驚艷觀眾。

數字化賦予了文物新的活力,一段段歷史也因此在人們心中“活”了起來。

(光明日報鄭州9月1日電)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2日 09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