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物華彩 筆端綻放(全面小康畫卷)

發佈時間:2022-08-29 08:50: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朱萬章 | 責任編輯:鄭偉

四渡赤水紀念館(油畫)

孫立新

絲路樂章(油畫)

沈康

銅之語(水彩)

王忠鵬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就。一批美術工作者走進博物館、紀念館、大遺址等地,親身感受我國文物保護利用與管理水準的不斷提升,以飽滿的激情創作了大量美術新作。在這些作品中,悠遠的文明迴響穿越千年時光,燦爛的民族瑰寶綻放時代光彩。

講述動人紅色故事

革命文物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近年來,我國革命文物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保護狀況持續改善,革命文物教育功能不斷強化。不少美術工作者聚焦各地保護、管理、利用革命文物的實踐探索,以畫筆生動講述紅色故事。

一件件革命文物,凝結著中國共産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美術工作者用畫筆追尋紅色歷史。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美術作品接連涌現,成為弘揚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比如,喻濤版畫《見證·革命友誼之借款信》便以一封紅色書信為對象,講述中國共産黨人之間的革命友誼。這件作品是畫家在結合文獻研究與實地尋訪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借助超寫實的表現手法,創作者生動還原了信件剛寫好時的歷史情境,帶領觀者走入崢嶸歲月。田黎明中國畫《銘史冊頁圖》、王小舟中國畫《足跡》等作品,著重刻畫了歷經烽火洗禮的軍號、軍裝、馬燈等物品。面對有著獨特精神底色的革命文物,美術工作者不局限于寫實再現,而是不斷創新構圖形式、材料技法,將人文情懷注入筆端,在特寫式的描繪中,使作品展現出信仰的力量與精神的傳承。

如今,許多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煥發新風采,成為人們參觀遊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聚焦這一現象,一批美術工作者通過不同視角,描繪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持續走向深入的嶄新畫卷。在李江峰油畫《青春之歌唱響之地》中,修繕一新的北大紅樓屹立於街角,四週往來的車輛、行人絡繹不絕。歷史建築與現實生活的交相呼應,既體現了革命舊址煥發新風采,亦觸發觀者的深層思考。孫立新油畫《四渡赤水紀念館》、陳樹東油畫《陜北“十二月會議”會址》等作品,通過對革命舊址的具體刻畫,使人們仿佛身臨其境,在歷史滄桑中感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楊國瑞中國畫《功勳號》以淡雅工細的筆墨,表現了一群青年在博物館中參觀軍事文物的場景。透過這些以紅色精神為底色的美術作品,人們更能深切感受中國共産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

展現多彩文明畫卷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文物資源大國,保護好、利用好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些美術工作者也致力於成為文物保護的踐行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他們積極開展實地考察,以丹青抒寫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現當代文物保護利用新面貌。

伴隨考古發掘項目的有序開展,浙江良渚、陜西石峁、河南二里頭、四川三星堆等一批重要遺址,既實證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也為美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一些美術工作者走進考古遺址,用畫作展現其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內涵。像管建新油畫《良渚遺址》、劉小同中國畫《古格遺址》等作品,通過對考古遺址地的多彩描繪,傳遞文明之美。一些美術工作者遍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其歷經歲月洗禮後迎來“新生”。在楊飛雲油畫《正定縣天寧寺淩霄塔》、文中言版畫《故宮角樓》等作品中,觀者可以感受到歷史與文化的脈動、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丁一林油畫《雲岡石窟之二》、沈康油畫《絲路樂章》、郭仲正油畫《麥積山》等作品,聚焦石窟寺保護利用。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美術工作者都著力在描繪巍然壯觀的石窟寺的同時,折射歷史文化遺産的當代風貌。

我國文物保護與考古取得的新成效,離不開廣大文物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和辛勤付出。在眾多藝術佳構中,以文物工作者為表現對象的作品,敘事巧妙,主題鮮明,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袁元、季承禹油畫《敦煌女兒》表現了“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工作的場景。畫面背景是跨越千年的敦煌石窟壁畫,樊錦詩手持手電筒立於壁畫前,似在思考,又似在展望。畫家特意用油畫刮刀在亞麻畫布上厚涂油彩,使人物形象更立體、更硬朗,以此體現樊錦詩的執著堅守與無悔奮鬥。黨志斌中國畫《千年對話》則通過描繪普通考古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致敬這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追夢人。作品中,充滿朝氣的考古工作者或在清理文物、或在認真記錄,從他們身上,觀者可以看到當代年輕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

抒寫旺盛發展活力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文物保護領域跨學科、跨領域合作不斷深化,雲展覽、雲教育等活動火熱開展,文物保護交流合作漸成規模……在美術工作者筆下,我國文物事業活力迸發的精彩圖卷徐徐展開。

隨著博物館數量不斷增多、免費開放不斷拓展,參觀博物館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美術工作者走進身邊的博物館,以畫筆記錄所見、所思、所感,展現文物“活”起來的新面貌。在水彩畫《楚風·皿方罍》中,湖南畫家石明祥將出土于家鄉的兩件代表性文物——馬王堆三號漢墓T形帛畫與商代皿方罍繪于同一畫面中,講述國寶背後的傳奇故事。王忠鵬水彩畫《銅之語》以細膩的筆觸、敦實的造型,使作品氤氳著文明之美。劉海濤中國畫《博物館之都》、陳軼涵中國畫《對話》等作品,以人們參觀博物館為主題,側面反映出博物館發展成果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共用。

透過美術作品,亦可感受到文物保護利用與百姓生活的密切聯繫。像黃東興油畫《大夢敦煌》便以取材自敦煌壁畫的民族舞劇為表現主題。舞臺上,演員們正翩翩起舞,與背景中石窟壁畫上的飛天形象相呼應,共同演繹敦煌藝術之美。郭爭光油畫《鼓浪嶼印象——暖陽》則展現了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的一角。供遊人休憩的座椅、懶洋洋的貓與具有溫度的歷史建築相映成趣,溫暖的色調渲染出鼓浪嶼的悠閒與詩意。歷史記憶與當代生活交融共生的美好圖景,成就當代美術作品中一道亮麗風景。

文物“活”起來的新風采,不僅受到專業美術工作者的關注,也吸引著許多美術愛好者。一些90後、00後緊隨時代發展,運用便捷的電子設備手繪文物圖鑒,畫風清新,內容新穎,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這些創作實踐的傳播力度和廣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傳統媒介,受到許多網友的關注與喜愛,體現了文物展示傳播與當代科技手段、藝術形式的“無縫對接”。

以文物保護利用為主題的美術作品,體現了新時代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新氣象。這些作品大多出自中青年美術工作者之手,他們以活躍的藝術思維,通過不同形式展現我國文物工作的新進展,為主題性美術創作拓展了空間。新時代的中國,文物事業前景廣闊,期待更多美術工作者讓文物華彩在筆端綻放。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8日 08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