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光明論壇】數字化“擴容”公共文化服務

發佈時間:2022-05-26 14:03:33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盤和林 | 責任編輯:謝榮宇

【光明論壇】

作者:盤和林(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我國“十四五”時期文化數字化發展提出了具體目標並部署了重點任務。《意見》共部署了8項重點任務,包括關聯形成中文文化數據庫、夯實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促進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準、加快文化産業數字化佈局、構建文化數字化治理體系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也總結了過去一年的工作成績,對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促進基層文化設施佈局優化和資源共用,擴大優質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雖然已經歷了長期發展,但不平衡、不充分、效率不高、系統性不強等問題仍比較突出,亟須通過數字化資訊技術與平臺賦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不僅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更是數字經濟時代,在更大範圍讓人民共用數字化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

數字化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傳播範圍。從概念上講,公共文化數字化是公共文化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産物,是通過數字化的方法和技術,使得承載文化資源的物理空間和物質載體打破資源約束,使得受眾接受公共文化服務不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傳播範圍,彌補了傳統公共文化資源的不足與傳統服務方式的局限。文旅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建成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達1274TB,內容涉及惠農、影視、文化歷史、藝術欣賞、科普教育、政務資訊和時政黨建等多個方面。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基礎上,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也被列為“十四五”階段的重要工作內容。《“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和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建設。力爭在“十四五”階段末,公共文化服務佈局更加均衡、服務水準顯著提高、供給方式更加多元、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能夠取得新的突破。

雖然現階段我國公共文化資源總量增長迅速,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體融合程度仍明顯不足。需要通過資源的融匯、類聚和重組,實現分佈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互聯,併為公眾提供統一的資源獲取平臺,才能更好地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因此,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仍須從根本發力,加強數據資源、技術資源和平台資源的融合。

數據資源融合是實現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前提。具體來看,數據融合是基於現有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原始館藏數據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電子化資源的整合。目的是解決數據分散分佈、存儲地點不同、存儲格式不同、數據特徵不同以及無法實現集中存取等問題。但資源庫陳舊重疊且缺乏整理,資訊數據發佈滯後,難以實現資源的統一調用,是目前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常見問題。尤其是在出版社、電子資源庫、作者等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的情況下,公共數字文化供給服務極易受到限制。因此針對數據資源融合的問題,首先要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分佈分散化的問題。

技術資源融合是數據資源融合的保障,也是打造資源共用平臺的關鍵。遵循“供給水準提升”和“以用戶為中心”原則。通過數字技術賦能,一方面解決供給能力問題,如通過文本分類與深度聚類、知識關係發現與連結、翻譯優化與消歧等技術手段,解決語義層面的內容聚合和資訊檢索、智慧推薦和多語言獲取等問題。另一方面,從用戶需求入手。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融合,對數字文化資源的點擊、點讚、轉發、瀏覽時長、頻次等資訊進行深入的統計分析,從而精準把握群眾需求特點,提高資源供給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比數字技術更進一步,是服務資源和平台資源的融合。現階段,受限于傳統文化資源的佈局模式,大量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往往分佈在不同的網站或平台中,缺乏統一標準與獲取方式,用戶操作難度大。為解決這一問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能夠從“村村冒煙”服務方式到系統性更嚴密、技術相容性更強、適用性更為廣泛、運作更可靠的平臺和服務框架轉變,顯然對於資源的有效組織和及時獲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便需要切實改變傳統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封閉生産、平臺壟斷、單向服務的慣性依賴,加強服務機構採集、反饋和評估等需求採集機制的融合,通過互開端口、互設界面、互開專區等方式,推動平臺統一提供服務,形成文化雲資源共用服務鏈,或是能夠探索出完備的跨平台資源交互機制。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深層優勢主要體現在具有全局發展的戰略定力和超大規模經濟體。下一階段,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仍要從黨和國家文化事業發展大局出發,保持整體佈局、全面發展的戰略定力,打破部門分割各自為政,徹底解除部門利益、機構利益的束縛。另一方面,從《“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也可以看出,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是局限于整體佈局,在國家層面的指標引領下,數字經濟也將更精細化、規範化和特色化的發展。因此,在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也要針對性分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用戶需求,深化具有區域特徵和民族特色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交流與融合,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26日02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