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又有神曲火了, 網路為何常刮“鄉愁風”

發佈時間:2022-05-19 09:41:37 | 來源:揚子晚報 | 作者:孔小平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網路神曲年年有,5月又推陳出新了——魔性洗腦視頻《我是雲南的》正在各社交平臺擴散。視頻中,博主用當地方言推廣家鄉雲南怒江州瀘水市,引發全國網友模倣,分別以喊麥的方式為自己家鄉方言“廣而告之”。

遠了不説,還記得去年風靡全網的“山東菏澤曹縣666”“甘肅不大,創造神話”嗎?方言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我是雲南的》再次喚醒了大家刻在DNA裏的鄉愁。

“我是雲南的,雲南怒江的,怒江瀘水市,瀘水市六庫,六庫傈僳族,傈僳族是這樣叫,烏鴉叫做阿南(音),青蛙叫做歐巴(音)……”5月12日,一首名為《我是雲南的》視頻火遍各大平臺,博主戴著銀飾耳環,用口音十足的方言唱著節奏感極強的歌詞,隨著説唱鼓點,讓網友十分“上頭”。很多網友也對怒江之美充滿好奇,有人説,這首歌給怒江省了一大筆廣告費。還有人説,等疫情結束,一定要去旅遊。

其實,從藝術角度來説,很難將《我是雲南的》定義為一首優秀音樂作品。那它為啥能突然火?跟之前那些魔性洗腦歌曲一樣,還是旋律與歌詞的可複製性。有分析認為,《我是雲南的》在內容結構上主要由“家鄉+方言”兩部分組成,旋律曲調基本表現為每句簡單重復的節奏型。這種魔性BGM有內在最簡單的傳播邏輯,容易在重復中建構記憶點,觀眾可以無門檻地進行模倣和再生産。

“我是江蘇的,江蘇無錫的……”“我是四川的,四川成都的……”全國各地網友按捺不住,隨即出現了一大批效倣者,用自己的方言改編了歌詞,同樣以方言喊麥的方式“比拼”起家鄉特色,從四川火鍋到廣東早茶,從陜西肉夾饃到新疆大盤雞,從吃著雪糕蒸桑拿的東北到網紅打卡點密布的西南,熱鬧非凡。據不完全統計,江蘇、遼寧、吉林等20多個省的50多個城市網友參與這場全國“上分”大戰。 魔性洗腦視頻裏的這對傈僳族兄弟也因此走紅。5月11日晚,他們推出首次直播,圍觀人數就超1200萬人次。兄弟倆表示,他們是怒江蘭坪縣人,不是這首歌的原作者,只是打工時聽到了這首歌,就模倣著對了一下口型,沒想到火了。

隨後《我是雲南的》原作者露面,並與傈僳族兄弟進行夢幻聯動。原作者表示,他是根據網路上一些熱門歌曲的節奏,加入了自己家鄉和民族的內容而創作了這首歌,“除了好玩,也想借此宣傳家鄉,讓外面的人聽聽我們民族的語言,有機會來怒江看看。”

無獨有偶,去年也有土味視頻曾出過爆梗“山東菏澤曹縣666”和“甘肅不大,創造神話”。因為網路主播一句“山東菏澤曹縣666,我勒寶貝”的口號,去年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火遍全網,“我國四大城市:北上廣曹”等系列“曹縣梗”成了網路流行語。隨後出現的“甘肅不大,創造神話”,也讓很多網友主動去了解甘肅有哪些可圈可點的地方。 不得不説,這些年,土味視頻産出的數量和頻次都頗多,大眾對此有些審美疲勞,《我是雲南的》能引起廣泛互動,或與視頻中的傈僳族有關。傈僳族對不少人來説相對陌生,其方言更是神秘,容易引起好奇。

而且視頻裏沒有浮誇出格的土味語錄,博主只是在淳樸地介紹其家鄉和方言。鄉愁是中國人普遍的情感,這很容易引起集體共鳴,因此才有那麼多網友加入了這場為家鄉“上分”大戰。 方言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文化基因密碼,它的背後是人和故土。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方言深深鐫刻著獨有的地域色彩,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走向,是民眾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體現,具有重要的語言價值、歷史價值,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重要載體。

除了短視頻平臺,影視、綜藝節目也是方言文化傳播的載體。還記得爆款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將兩支來自廣東的方言樂隊推到了臺前,“九連真人”和“五條人”帶火了客家話和福佬話,他們將方言融于歌詞之中,喚起聽者對家鄉記憶的自我想像。再比如,近年來,方言電影數量增多,拿今年來説,以上海為背景的《愛情神話》被影評人稱為“新滬語電影”,《穿過寒冬擁抱你》有武漢話版,《雄獅少年》有粵語版。再往前,還有南京話電影《寶貝兒》、重慶話電影《火鍋英雄》、河南話電影《平原上的夏洛克》、武漢話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等等。 這些年,方言文化借助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載體,總能在網路上颳起“鄉愁風”,吸引網友自發加入家鄉話題討論,變成“家鄉推廣大使”。所以説,如何鼓勵方言文藝創作來實現方言文化保護,如何切實地將鄉土文旅産品融入這類方言創作,如何促進文化軟實力轉變為硬實力等等,在《我是雲南的》等刷屏時,值得多維度思考。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