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流量”屢屢“翻車”背後的深層原因

發佈時間:2021-08-25 10:58:53 |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網 | 作者:文藝評論家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原標題:啄木聲聲 | 微評“飯圈”亂象(第一波)



近期,娛樂圈集中出現是非顛倒、美醜不分、價值觀扭曲的亂象,當事明星逾越法律底線、悖離公序良俗、有違職業道德、傷害民族情感,引發社會各界強烈不滿。針對雜音亂象,文藝評論家紛紛發聲,亮明觀點,剖析原因,正本清源。現呈送《啄木聲聲|微評“飯圈”亂象(第一波)》。

臺上:假作真時真更真  台下:真作真時不摻假

田連元,遼寧省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


我對公眾人物的理解,就是説你的言談舉止、做人做藝,都在公眾的監督之下。這裡麵包括對你的評論,對你的讚美,對你的肯定,對你的指責,對你的讚揚,等等等等,這才叫公眾人物。作為一個演員,臺上塑造的藝術事件和藝術人物,台下要塑造自我,就是本真本我,這兩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説它是矛盾的,就因為臺上你可以演土匪,台下你不是土匪;臺上你可以演皇上,台下你不是皇上,這就是矛盾的。那麼統一的呢,臺上你演的很多的人物,一定要求取真實,台下作為自己一個人,你也要真實,兩者是統一的。臺上就是假作真時真更真 ,台下就是真作真時不摻假。這樣做呢最後才能夠達到一個演員的標準,這樣做你才能是一個達標的演員。

“飯圈”勿迷狂

李明泉,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飯圈”粉絲的偶像崇拜,是自身人格尚在成長過程中的情感投射與貼簽炫耀,這種“粉態”達到“骨灰級”時,就會丟失自我、放棄主見。這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旦把虛擬世界的心性創傷帶入現實生活,這種迷亂必然會傷害和衝擊文明社會的機能和秩序。

網際網路的開放性和遮蔽性,令粉絲看到的是自我價值選擇的投影甚至是幻像,把主觀的一切追求和美好都附加、融入到偶像身上。這種“鏡幻像自戀”的無邊框無理性,往往把那些“娘炮”的髮型、耳墜、站姿、語態等當作禮讚和傚法的模板。“飯圈”中的迷狂錯亂應休矣!

凈“飯” 破“圈” 勢在必行

衛洪,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名人圈粉,世人追星,古來有之,既為世間常態,亦為人之常情。周公吐哺、洛陽紙貴、看殺衛玠等等,不一而足。思想的光芒、德行的馨香、文藝的才氣、身形的俊美……往往成為世人嚮往追逐的亮點。這些特質均是人類社會真善美的外現,滋養人們精神原野,豐富人們精神世界。但是,劍含雙刃,物孕兩極,任何一件事物,如果不保持合理的度,往往適得其反。

近段時間演藝圈頻繁發生的違法違紀、失德失范案例,著實讓人觸目驚心,不得不讓人警醒。建立健康的“星粉”關係,營造良好演藝生態,既是時代所需,更是人民所盼。對於藝術而言,只有越純粹,才更顯真誠;只有越真誠,才更有價值。

演藝事業應是美好的、道德的

厲震林,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演藝是美麗的事業,但是演藝圈不能以美麗之名行醜陋之事。娛樂資本的逐利行為將明星經濟推入背離行業常識以及道德倫理的境地。所謂頂流明星日進鬥金,為了檔期工作有“身替”和“手替”,臺詞“1234”替用,人格囂張膨脹。演藝事業是道德事業,非道德之事必不可持續。近年來,演藝圈的亂象,早已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線,觸及社會公平的底線,危及核心價值觀以及國家文化安全的底線,需要全社會鄭重深思,國家主管部門嚴肅對待、“重拳”治理。

“翻車”的“流量”:雖已成名,卻未“成人”!

戴清,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視聽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近年來,一些“流量”明星屢屢“翻車”,成了當下健康清新文化環境中的不和諧音。“流量”明星的産生,離不開娛樂資本、粉絲群體等推手。“流量”明星的外形條件是優先考量因素,隱含大眾流行文化“顏值崇拜”“顏即正義”等偏頗價值觀。

“流量”們也需要專業技藝的加持。“流量”們年少成名、社會閱歷不足、家庭引導不力,都可能讓他們在公民素養、平等意識、人文情懷、職業道德方面先天不足。雖然成名,卻遠未“成人”! 而缺乏理性約束的飯圈恰如決堤的洪水,不僅讓粉絲個體迷失自我,也讓“流量”們忘乎所以、為所欲為,遲早“翻車”。

“流量”理應有“流量”的擔當,須立身成人、不斷提高修養,才可能成為發揮正向影響力的時代明星。

“腦殘偶像”的治愈良方

胡海迪,文學博士、副編審,遼寧文學院文藝創作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粉絲若是有些傻,會被稱為“腦殘粉”。粉絲追的偶像傻,是否應叫“腦殘偶像”?放進滴滴畏的可樂,喝掉會中毒;不帶降落傘來個高空飛翔,會摔成肉餅。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傻叫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珍惜,什麼都敢幹。我替有些人可惜。長得美美的,帥帥的,有些個才華,也有機會發揮,可就是不學好。丟棄親生孩子的,吸毒的,出軌的,糟蹋人家姑娘媳婦的,跟自己國家和百姓一點感情也沒有的……因為缺少起碼的道德自律,把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機遇齊刷刷毀掉,不是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行為嗎?

“偶像”,不僅僅臉形體形、唱歌跳舞要很偶像,品行道德也得很偶像。其實,也不指望娛樂圈個個成為道德模範,但也不能讓它成為道德失范的集散地啊!孔子説:“以約失之者鮮矣。”“約”之一字,是治愈所有“腦殘偶像”的良藥。

“飯圈”亂象:不能只是“一封了之”,而需引導“三觀”

孫佳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2021年度簽約評論家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擁有特定趣味的特定群體通過虛擬空間凝聚在一起,同時大多也有公共表達的訴求。但是在表達的過程中,所有人都必須考慮公共傳播的各種因素,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能侵犯我們這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情感和道德規範。特別是在我們的近現代史部分,有一些恥辱、痛苦的歷史記憶是我們不能冒犯的民族情感底線。

面對這些有特定趣味、訴求的粉絲群體,不能“一封了之”,而應加強“三觀”引導。我們需下大力氣引導青少年粉絲群體充分辨析和認知“愛豆”“飯圈”等文化現象的當代生成。廣大演藝從業人員務必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在民族大義面前絕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動搖。這都是我國在完善、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和文化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長期面對的基本問題,也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我們的文化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的一大考驗。

讓粉絲成為翻轉的力量

林瑋,浙江大學影視藝術與新媒體學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流量明星頻頻“翻車”,病態粉絲不時“現眼”,使“飯圈”成為一個“兩難”的話題。圈內人樂此不疲,以陪伴偶像為價值寄託;“圈外人”難以理解,欲除之而後快。有人説,粉絲多是在校生,心智未熟,三觀待正,明辨是非能力容易在“愛豆”(網路流行詞,英文idol的音譯,意為偶像)的光環之下節節潰敗,因此藥方應開在社會和學校美育上;也有人認為,重要的是對藝人的監管,強調公眾人物的的職責與義務;還有人提出,要對平臺進行規範,避免“演算法黑箱”誘導下的應援行為和造星模式。

今天,公眾對“追星”現象早已不再持有妖魔化的異樣眼光,粉絲群體更是有高度的自我認同。在“年輕主導網際網路”的語境中,從粉絲群體的內部入手,細分其情感認同與價值訴求,在粉絲社群中培育必要的意見領袖,發展規範化的社群運營機制,使“飯圈”團結在正確的價值觀和認同感之下,既避免資本的“流量收割”,又正向地促進國內娛樂産業的文化消費,亦不失為一條路徑。

告別“圈養”,突圍困境

趙宜,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


“飯圈”文化是粉絲經濟和偶像工業在流量資本時代的産物。粉絲經濟圍繞特定文化産品的主動消費行為建立,有時還創作出所謂同人作品;偶像工業通過粉絲的情感、物質支援,建立起有高度認同感的虛擬養成關係。在新媒介技術的賦權下,兩者形成了雙向流通的文化生産-消費系統,成為反哺文化生産的創造性力量。

但配合流量經濟短期變現的思路和演算法文化下的圈層化趨勢,網際網路文化日趨顯現出觀點極化和“長尾效應”。娛樂資本動輒挑動粉絲對立,偶像則被“人設”“CP”等“快捷鍵”批量生産出來;而如同“飯圈”一詞所暗示的,粉絲成了被“圈養”的對象和“圈地自萌”的封閉社群。

因此,“飯圈”亂象不能簡單歸咎於粉絲的“無腦”。它是當下網路文化困境的極端表現。而治理的關鍵,則在於引導文娛産業走出以流量經濟為支撐的粗放型發展道路。

失范當范,失控必控

張淩雲,央視網傳媒+工作室統籌策劃總監、光華銳評主編,第二屆全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骨幹培訓班學員


“人應當一切都美,外貌、衣著、靈魂、思想。”在契訶夫的戲劇《萬尼亞舅舅》中,主人公的這句臺詞似乎説出了普通人對於“偶像”的期待。普通人需要“偶像”,需要用“偶像”的光芒來照亮平凡的生活,讓生活和生命更有光彩和意義。可以説,粉絲和偶像構成了一組審美關係,承載了與時代風氣緊密相關的社會責任。

然而,當偶像不能承載應有的社會責任之重,當粉絲不能形成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正向價值流量,他們共同建構的網路審美烏托邦就已經變形了。為“偶像”立規範,為“飯圈”做疏導,此役勢在必行,相關各領域、各行業到了必須精細化管理的時候了!

“流量至上”為禍深,“創作向錢”太畸形

許瑩,《文藝報》藝術評論部編輯、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生


近期,《文藝報》針對“飯圈”亂象集中組織編發三篇稿件,深入肌理探討了“飯圈”亂象的癥結所在,並指出資本壟斷及“流量至上”的思維範式為禍之深之廣。這種違背藝術生産規律的方式對影視創作本身帶來的傷害極大。飯圈粉絲通過網路暴力對影視劇製作方施壓,加之平臺的縱容,辛勤勞動的影視劇創作人員寒了心,無奈敢怒不敢言。飯圈粉絲意見已經深度介入影視創作的全流程,而短視得利心態進一步助推向“錢”看而非向“前”看的畸形生産模式:前期選題IP改編唯流量論、耽改劇甚囂塵上;中期創作流量明星高薪片酬擠壓其他創作投入、定剪甚至要依飯圈粉絲喜好行事;後期宣傳數據造假、熱搜刷榜反向影響製作發行決策……行業需要更多務實與超越,工作者需要更多自知、自省、自律與自覺。


  為“數據造星”劃上休止符

陳俊池,江蘇藝術基金管理中心規劃部主任,首屆全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骨幹培訓班學員


娛樂圈失德藝人頻現,引發公眾強烈憤慨。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也眼見他樓塌了。在數據造星中,粉絲花錢購買投票機會,讓牛奶飲品變成“奶票”,催生出一條“奶票”産業鏈,有人專門買奶、有人專門倒奶、有人專門收集“奶票”,“倒奶打投”醜聞出現。而吳某凡的私生活醜聞早在兩三年前就有人在網上曝出,但最後吳某凡安然無事。這離不開資本與平臺的力捧,既助長吳某凡的囂張氣焰,將魔爪繼續伸向其他受害者,同時資本和平臺也遭到反噬,被打個措手不及。數據造星形成閉環,失德藝人土壤産生。

在造假的流量面前,一些優質的文藝作品就顯得“小眾”了;一些有實力、有演技、有藝德但不屑于炒作的藝人就顯得“冷門”了。如何讓數據造星體系崩塌?需要系統思考。

藝人失德折射對正確價值觀的集體踐踏

王曉芳,供職于北京廣播電影電視研究中心


面對廣大粉絲、頂級流量、鉅額資本,藝人及其背後的經紀團體,都喪失了對正確價值觀的學習和堅守。面對正確價值觀遭集體踐踏,需要藝人、演藝公司、行業甚至是整個社會及個人作出多層面的反思。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