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優化模式效能,著力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
數據來源:《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
為營造未成年人良好上網環境,中央網信辦近期啟動了“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聚焦解決7類網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問題。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防沉迷系統和“青少年模式”效能發揮不足問題。重點排查解決網站平臺防沉迷系統問題漏洞,解決“青少年模式”入口不顯著、識別不精準、專屬內容不夠豐富、應用效果不佳等問題,進一步優化模式效能,著力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
那麼,“青少年模式”主要有哪些形式?防沉迷系統和“青少年模式”在使用中還存在哪些問題?除了加強技術手段,還有哪些措施能幫助青少年合理使用網路?
正確引導未成年人成長,防沉迷系統和“青少年模式”非常必要
專家表示,“青少年模式”這一概念被人們所熟知,源自2019年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牽頭,主要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後來行業內出現的“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模式”等,雖然叫法各不相同,但本質是同一類事物,即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進行規範的系統,應用於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遊戲平臺等網路平臺。
今年6月1日起,我國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增設的“網路保護”章節明確提出,網路遊戲、網路直播、網路音視頻、網路社交等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許可權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目前,各個網路平臺推出或升級的“青少年模式”,就是典型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
“青少年模式”雖然形態各異,但有著明顯的共性特徵。一是對使用時間的限制。例如,在抖音青少年模式下,系統默認開啟時間鎖,單日瀏覽超過40分鐘,需要輸入密碼才可以繼續使用,每日22時至次日6時,青少年也將被禁止使用抖音。二是對使用功能的限制,一些平臺在“青少年模式”狀態下,充值、信用卡、打賞等功能將不可使用。三是對瀏覽內容的限制。“青少年模式”下的新聞、視頻多為各平臺精選,過濾掉了不良資訊,只保留適宜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
“作為家長,每到假期都會希望孩子能少玩一會兒手機。”北京市民周女士説,今年暑假12歲的女兒迷上了刷短視頻。“原來只是搜索瀏覽感興趣的動漫手辦,沒想到平臺依託大數據和演算法,給她推薦了大量相關內容。這孩子刷完一條接一條,兩三個小時都不肯放下手機。”
根據《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83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94.9%,遠遠高於全國的網際網路普及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霞表示,網際網路伴隨著青少年一路成長,與他們的生活、學習、娛樂、交友高度融合,已成為青少年重要的生活空間和活動場所。疫情防控期間,網際網路在保障青少年“停課不停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沉迷網路的情況的確容易在青少年群體中發生。”趙霞説,青少年有著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網際網路文化的新鮮獨特能夠滿足青少年對獨立性、先鋒性的需求,但也可能讓自製力不強的孩子沉迷其中。更別説青少年在網路空間接觸不良資訊、遭遇網路欺淩、産生非理性消費等,對身心健康都是一種傷害。
因此,正確引導未成年人成長,防沉迷系統和“青少年模式”非常必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可以把“青少年模式”比作一把鎖,對一部分意志力不強的青少年,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約束和規範的作用。
各種“青少年模式”水準參差不齊,在精準識別、模式設定、應用效果等方面仍有完善空間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當前各大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已擁有一定數量的用戶群體。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問題,有的還被家長質疑形同虛設。
“不知道兒子怎麼知道了我設置的密碼,直接把手機遊戲的‘青少年模式’取消了,還説有的同學直接從網上買到了破解這個模式的攻略。”廣西南寧的陳先生很是無奈。
打開家庭和教育論壇,類似的抱怨不少——“娃突然讓我對鏡頭刷臉,後來才知道是登錄賬號”“拿了他外公身份證去重新註冊”“模式裏的內容太幼稚,孩子根本不愛看”……
記者下載了幾款熱門的短視頻平臺、遊戲和社交平臺,體驗後發現,“青少年模式”通過時長功能來約束青少年行為,的確能發揮一定作用。但是,也確實存在一些技術漏洞,模式水準參差不齊,仍有完善的空間。
例如,有的社交平臺輸入登錄密碼,進行驗證即可開啟“青少年模式”。如需關閉該模式,只需要再次輸入登錄密碼。有的短視頻平臺,儘管設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只要把APP卸載重新安裝,就能夠恢復成原始模式……
專家分析,“青少年模式”設計得夠不夠好,重點在於兩個因素。
其一,“青少年模式”能否精準識別青少年用戶。無論是未成年人盜用成年人登錄名和密碼,還是冒用成年人身份資訊註冊,或者是哄騙成年人刷臉應付驗證,本質上都是抹掉自己的未成年人身份資訊,令系統無法識別。
其二,“青少年模式”內容能否符合青少年需求。如果切換成“青少年模式”,內容沒有任何分級,給17歲孩子和給10歲孩子看的內容差不多,或者內容缺乏豐富性和趣味性,都很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排斥抗拒心理。
針對“青少年模式”中的一些技術漏洞,中央網信辦等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圍繞技術和內容這兩個關鍵因素,也正在探究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如逐步推廣註冊實名制,據抖音相關負責人介紹,平臺正在進行改革,14歲以下實名認證用戶將在告知後直接進入“青少年模式”,該措施已於今年7月逐步放量實施。
為了更好地確認用戶身份,人臉識別技術也正在擴大應用。在“孩子冒用家長身份資訊繞過監管”的痛點問題上,已有平臺重設規則,當有人企圖設置或重設未成年人保護模式時,會核實是否為家長本人,防止被孩子繞過家長私下修改。
加快技術升級步伐。面對家長苦惱的“退出卸載後重新進入就會令模式失效”,有的平臺開始調整,假設未成年人已在“青少年模式”狀態下,當使用同一賬號登錄不同終端設備、不同作業系統時,會強制進入“青少年模式”。假如卸載軟體重新下載,一旦重新使用同一賬號再次登錄,會強制進入“青少年模式”等。
不難發現,圍繞“青少年模式”的技術設置正在變得愈發複雜與精細,但無論如何,將其真正落到實處才是關鍵。專家指出,當前顯然還有部分網路平臺沒有處理好商業目標和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在“青少年模式”上被動應付、敷衍了事。同時,在推廣防沉迷技術過程中,精準識別青少年身份更要嚴格保護好個人隱私,充分尊重用戶權益。
防沉迷不能只依靠技術層面,相關部門、企業、學校、家長等各方需要形成合力
受訪專家呼籲,網路服務提供者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主動完善“青少年模式”相關的技術手段。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陳楚潔認為,不同網路場景適用不同未成年人保護模式,適合短視頻平臺的“青少年模式”也並非適合所有産品。各産品形態下對青少年保護的有效方式也有所區別,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專家指出,在內容上,平臺也應該積極配備青少年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專業人才,切實提高優化“青少年模式”的內容供給,讓網路空間成為適合青少年的成長空間。
“但是,再厲害的技術也有可能被破解,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問題,不能只依靠技術層面。”陳楚潔表示,網際網路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領域,相關部門、企業、學校、家長還需要共同發力,促進完善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機制,更好地幫助青少年養成文明、健康、有益的網路使用習慣。
未成年人的網路保護,家長的引導至關重要。趙霞提出,在青少年接觸網路時,家長應該及時履行網路教育職責,安裝過濾軟體、控制上網時間,也要培養自身良好的上網習慣,避免給孩子帶來不良示範。“家長要懷著開放的心態,和青少年一起學習新科學、新技術。”
學校的網路素養教育更是不可或缺。專家認為,學校和老師要引導學生提升網路資訊獲取、辨別、分析、批判、學習等各種能力,這是網際網路時代青少年獲取知識、培養技能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素養。
儲朝暉認為,之所以有些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還在於他們的課餘生活不夠豐富,只能靠網路排解情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要引導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讓網路成為有利於自己健康成長的助手。
針對當前“青少年模式”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專家建議,整個行業內部需要形成自律準則,以彌補現有強制性規定的不足。行業協會可以牽頭制定建立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及時發現“青少年模式”的問題。趙霞表示,還可以引入第三方審查機構,對各平臺“青少年模式”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審查,建立“黑名單”制度並及時更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為青少年營造清朗的網路環境,讓他們健康成長。(劉詩瑤 製圖:沈亦伶)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