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一根根藝術線頭,牽出社區文化未來的無限可能

發佈時間:2021-08-17 11:11:31 | 來源:文匯報 | 作者:范昕 | 責任編輯:蘇向東

       ①“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 ②陸家嘴記憶系列展之“瞭望塔上下”。 ③《順昌路:一個對話的機會》。 製圖:李潔

有著34年樓齡、13層高的東昌大樓,呈L型佇立於浦東南路東昌路路口,灰黃色外墻有些笨拙,與不遠處高聳入雲的陸家嘴“三件套”形成鮮明反差。近日,這幢“老”樓裏推出上海首個“樓道美術館”——陸家嘴記憶系列展之“瞭望塔上下”,居民參與布展,志願擔任藝術展講解員,小小展覽登上了同城熱搜榜單。

藝術給城市帶來的一點點微小改變,已是令人欣喜。事實上,就在這座城市,就在身邊熟悉的社區,藝術正以形形色色的方式連接日常生活。它們或許以不起眼的方式存在,未必營造出一道道顯見的亮麗景觀,卻像一根根充滿生機的線頭,牽出從社區到城市未來的無限可能。

推開家門,在“樓道美術館”同一高度回望昨天,其中有件特殊展品改了六次,充分調動起居民創作積極性

東昌大樓承載著無數老浦東人的溫暖記憶,而大樓變身上海首個“樓道美術館”——七樓連接一戶戶住宅總計50余平方米的公共走廊,孵化出首展陸家嘴記憶系列展之“瞭望塔上下”。這是一個與周邊居民頗有“連接感”的展覽。此次首展的主角,是1951年建成、1999年又為了配合世紀大道工程而被爆破拆除的東昌路消防瞭望塔。東昌大樓對面,恰是當年這座瞭望塔的所在地——高約24米的它,曾是浦東的制高點,消防戰士無數次站在這裡第一時間發現火情。而展覽所在的東昌大樓七樓樓道,高度幾乎與從前瞭望塔的高度持平。

20張精選的老照片匯集於此,它們均為曾經的東昌消防中隊瞭望兵趙解平拍攝,記錄下瞭望塔與周邊風貌、瞭望塔爆破消失的瞬間、消防員工作與訓練時的情形,也記錄下浦東高度不斷被刷新的過程。歷史和現實在同一取景框內交疊,將居民們的回憶帶到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還有一件特別的展品,充分調動起居民們的創作積極性,也讓這個展覽真正屬於他們自己。那是東昌路消防瞭望塔的復刻模型,以歷史照片為底本,根據居民的回憶不斷推敲細節,前後總共修改了六次。

69歲的葉芝英,1990年起就住在東昌大樓七樓。説起這個推開家門就能到達的美術館,她很是自豪,主動請纓參與布展全過程,還自願擔起樓道裏影像設備日常播放和展品日常維護的工作。 “30多年了,我慢慢變老了,陸家嘴慢慢‘長高’了!”葉芝英坦言很樂意為走進展覽的人們導覽,説説自己的故事,也説説這座城的故事。

近一年來,包括東昌大樓在內的東昌路片區——陸家嘴中心區域中唯一的老舊片區,都在藝術的催化下,經歷著可喜的微更新。大半年前,東昌新村非機動車棚經由專業團隊改造,變身整潔的“星夢停車棚”,迎來上海大學博物館“三星堆”特展的圖片展——每當居民推車出門或是回家停車時,便會與藝術相遇。令策展方意外的是,居民的熱情賦予這個展覽持續的活力與影響力。不少居民自發擔任起展覽的導覽志願者,其中就有75歲的老居民陳國興。他的講解很是接地氣,不時切換成上海話,眉飛色舞掌控全場。並且,展覽在這裡竟然是可傳遞的。一位居民帶著小孫子前來參觀,回去後,這位小朋友從網上找來三星堆的漫畫,重新排版分享,社區裏更多小朋友由此得以了解文物的故事。

激起百年順昌路更多的記憶漣漪,凝結為一枚時光膠囊,給這片區域的轉身與前行帶來更多動力

7月一個週末的上午,20余位小夥伴相約在中共一大·新天地地鐵站,朝著不遠處的百年順昌路出發,開啟了以“順昌飲食”為主題的行走與漫遊。

以“嗅覺”為引領,位於合肥路近順昌路的“華業飲食店”成為此行第一站——豆漿、油條、麻球等早餐麻溜地買起來!主營餛飩和湯糰,僅收現金,一到下午五點就關門,沒到飯點等位也成問題……儘管有著諸多限制,30平方米左右、僅能放下四五張小桌的百年老店盛興,還是不容錯過之處。

跟著領路人武林帕克、慫兒以及順昌路上的老居民倪阿姨,這條路上不少已經遠去的飲食故事在他們充滿回憶的講述中回來了。合肥路順昌路路口的凹凸大廈,其前身便是創立於1923年的天廚味精廠,中國第一家味精生産廠。前不久歇店的“阿姨排骨年糕店和點點”,上海但凡關於排骨年糕的榜單,它都榜上有名。在順昌路開了近20年的這家店,一直只賣兩樣東西——排骨年糕和春卷,價格非常感人。店名中的點點,一隻胖乎乎的貓,是名副其實的店寵,它的照片在店裏隨處可見。

這樣一次尋味之旅,是隨順昌路城市更新項目推進而啟動的“記憶市場——粟上海順昌路藝術項目”中的組成部分。

北至太倉路,南至徐家匯路,不算太長的順昌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完好地保存著這座城市的煙火氣——點心店、百貨店、食品店、影樓、魚檔、菜場、劇院……應有盡有。隱匿于這條小馬路上的上海美專舊址,更曾見證中國藝術教育改革。新一輪城市更新使得它們不得不面臨轉身,而“記憶市場”則以對於區域文化的挖掘與梳理,聯結這條路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為其開啟“文化煥新”。

這其實是一個非典型的社區藝術項目——在這條路上,人們看不到藝術家在墻面上進行塗鴉,或是搭建雕塑與裝置進行展覽,取而代之的是以行走與漫遊、放映與討論、實景沉浸劇場、播客和眾籌出版等方式,建立從市民生活、社區記憶到歷史文化三條軸線進入百年順昌路的契機。

每一次相關活動,都像丟石子,激起越來越多的漣漪。有人發現這條路上有一幢建築,對外呈西洋式,對內則是徽派,這是否與主人的思想觀唸有關?有人驚訝于這條路上頗有年代感的人民照相館依然具有感召力,一對金婚夫婦執意攜手回到當年拍下結婚照的這裡,重拍一張結婚照……很多來自個人的記憶碎片彼此重疊、交錯而後互相碰撞,形成交換機制,拼湊成一種更為多元的關於順昌路的認知與理解。

未來,這些記憶碎片將匯集辦展,甚至永久留存在或將選址順昌路的“粟上海”社區美術館中,凝結為一枚能夠為人們細細品味的時光膠囊,給這片區域的轉身與前行帶來更多動力。

工人新村裏,隱藏著神一樣的未來生活原型街,居民們的品質生活與創客們的前沿實驗碰撞出奇異火花

四平路上一處不起眼的白色拱門裏,隱藏著一條神一樣的小弄堂,長約200米的“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弄堂兩邊是老舊的工人新村,沿街普遍卻是早餐店、煙酒行、洗燙店、菜市場等與科技、設計、玻璃、聲音等高尖端實驗室的混搭。當小區居民晾曬的衣被和阿斯頓·馬丁與同濟合作的全球首個海外設計實驗室裏的百萬級跑車“同框”時,不免産生奇異的張力。

曾經,這是一條“臟亂差”的小弄堂。三年前,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在此用設計創意的力量撬動起一系列關於未來生活方式的實驗,並由此探路社區治理和城市更新,讓科學家、藝術家與居民共同參與創新實踐,讓科技、創新、藝術更接地氣。而今,從這條小弄堂向周邊輻射開來的一整片社區已然日新月異,從“消費末端”進階為“創新源頭”。

顯而易見的改變,首先在於周邊一整片街區美了起來:花壇披上彩色的外衣,圍墻有了斑斕的點綴,樹坑變身鏡面不銹鋼展臺……但事實上,這絕非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風貌整治工程,而是支撐著上海“五型經濟”“四大品牌”向楊浦聚集全球人才、讓環同濟知識經濟轉型升級。

赤峰路上煥然一新的公共電話亭,在設計的力量下獲得了重新定義。其形體元素保留了城市記憶要素以及引發人們情感共鳴的符號,同時更具現代性與交互性,集合實體展示與虛擬AR體驗,激發起市民的參與性和探索感。既能發揮應急通話功能,又是NICE2035資訊查詢亭以及街頭迷你藝術館。這樣的城市老舊“零部件”的轉身,呈現出智慧社區背景下對於未來城市街頭公共資訊服務廳的探索。

去年這條小弄堂上增加的“新成員”——NICE Commune好公社,則是在測試人與人、人與美好生活的相遇,還有怎樣的可能。300平方米的空間裏,既有私密的會議室,也有開放的瑜伽房,還有頗具互動性的共用廚房和咖啡吧臺。冥想音樂會、瑜伽練習課、職場加油站、斜杠青年分享、手作DIY、家庭園藝交流派對……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得這方空間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共會客廳”。

社區是一個天然的跨學科場所,無論什麼項目都可以在這裡試錯。而當老舊社區逆齡生長、活力滿滿,對於這裡的居民來説,何嘗不是品質生活帶來的莫大幸福感。他們也在參與和組織活動過程中,從服務對象變成了給予服務的人,這又成了另一種滿足感。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