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向雲駒:非遺文化的休閒意義

發佈時間:2021-08-16 08:51:4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向雲駒 | 責任編輯:秦金月

非遺文化的休閒意義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大國。我國是最早、最積極參與和介入國際非遺保護事務的國家,也是進入世界非遺代表作數目最多的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可以創造物質文明的精神文明。它由我們的生活傳承,也豐富著我們的生活。它包括了我們生命過程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也包括了我們生存世界的我者與他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所有的關係和關聯。

保護和利用非遺,並不是讓生活倒退,而是讓城市化、現代化、科技化、市場化、資訊化、物質化的進程有一種逆向的平衡力量,使人類同時可以回到精神家園、回到傳統與現代的統一,回到身與心的統一,回到鄉愁,回到山水田園的生態美學,回到創意世界,回到感性的豐富性,回到好奇心世界,回到手感和觸覺,回到想像力,回到身體美學,回到美的生活,回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一切都與休閒生活、休閒文化、休閒産業、休閒經濟密切相關。

非遺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文化,因而可以與任何地方的休閒文化及産業聯繫起來。非遺無不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又可以與任何地方休閒經濟發生標誌性聯繫。非遺的文化空間就是天然的休閒文化空間。休閒的本質包括:休息、休假、休養、休整,其對於人類的核心價值在於兩個基本點:一是調整生活節奏,使生命節律和諧;二是提供幸福源泉,使生命豐富美滿。在中國社會基本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時代,休閒的意義顯得格外醒目。非遺的意義通過休閒價值的實現,也可以使非遺的保護傳承増添更多的時代意義和生活內涵。

就中國情況而言,非遺和休閒兩種文化形態都有必要互相滲透、互相轉化、互相融入。即非遺要大力挖掘自身的休閒功能、休閒價值、休閒潛質,在休閒世界展示風釆,發揮引領,釋放能量,促進中國休閒的大發展;同時休閒要充分融合非遺,用創意、創造、創新使非遺更具魅力、活力,搭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平臺,使休閒更具人性、更加親近、更有生活。

我個人以為,在這方面有幾個大的方向值得特別關注:

一是節日非遺的休閒價值。中國過節的傳統歷史悠久,內涵極大豐富。春節從臘月開始算,一直要到二月二龍抬頭才結束,歷時近兩個月,其間有小年、除夕、正月、元宵等幾個高潮,春節的臘八、祭灶、年夜飯、拜年、元宵等節點,又是大餐、小吃、零食、服飾、玩具、年畫、剪紙、對聯展示的大舞臺,搶年、社火、燈會則是遊藝、娛樂、表演、競技、武術、舞龍獅、跑旱船、賽社、唱大戲、觀燈、猜謎的大聚會。節日的時間是非遺,節日也是所有非遺匯聚、集中、競賽的舞臺。中國大大小小節日數量過千,實現了國土的全覆蓋,而且串聯起全年每個季節、每個月份甚至每一天。

2007年,公佈《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春節按民俗慣制從除夕開始放假,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新增為放假的節日。這是一項十分重大的制度設計和制度調整,直接表徵著新中國對民俗節日的高度尊重,對民俗節日和節日民俗的傳承産生了巨大的國家推動力和制度保障力。此後十餘年的傳統節日和假日的合一,讓人們有假日去過節,有節日去度假,既保障傳統文化連綿不絕、年復一年、代代傳續,又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産品,調節了人們的生産生活節律和身心健康,還極大地拉高節日經濟、促進文化旅遊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消費增長,成為中國文化和經濟雙贏的壯觀奇觀。節日非遺的休閒意義大有作為。

二是中國鄉村近700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不僅是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數千個亮點,是非遺和休閒的共同的文化空間。每個傳統村落都蘊含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豐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所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傳統村落是鄉村旅遊、休閒度假、農家樂、民宿、生態遊、田園風光的理想目的地。目前,這近700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除極少部分發展相對成熟外,絕大部分都有待於向現代轉型。從2014年起,中央財政給予每一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一次性補助300萬元,目前已有4350個傳統村落獲得了這項補助,補助金額總計130多億元。在中央財政大力支援下,傳統村落的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人居環境的基本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在保持其原貌風貌外,向舒適、宜居、宜人發展。這也將是中國休閒目的地的一個重要生長點。

三是中國的特産和手工藝是休閒産品的巨大寶庫。中國物産豐富,經初步調查統計,全國各地歷史上不斷列為“貢品”的高品質特産就達數千種,不僅有東西南北之異,也有吃、穿、用、娛、器、藝的不同品類。著名的絲綢織錦就有幾百種之多,不同陶瓷品種和産地也達數百個,年畫産地有一百多個,剪紙有四十多個民族的不同樣式……民間美術僅大的種類就有三百多種,手工作坊、手工技藝、手工藝品更是成千上萬。中國手工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結晶,也是它的傑出代表。手藝對心靈手巧、巧奪天工、化腐朽為神奇、培育能工巧匠功不可沒,對慢生活、對靜心寧氣、對審美趣味、對參與體驗都大有裨益,對文創産品和文創産業更是巨大的孵化器。手工非遺是各個地方個性化標誌性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品質和豐富性的文化,也是休閒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觸手可及的對象。

四是武術、競技、表演類非遺的感官性、觀賞性、實踐性、行為性可以讓休閒更具感性和美感,讓生命充滿動感,讓生活更加賞心悅目。中國的戲曲種類有300多種,曲藝品種也有500余種,民間音樂、舞蹈、雜技、魔術等亦多姿多彩。傳統武術、傳統體育項目繁多。國家已經舉辦了11屆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參賽項目有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龍舟、獨竹漂、鞦韆、射弩、陀螺、押加、高腳競速、板鞋競速、民族武術、民族式摔跤、民族馬術、民族健身操。另有表演項目達194項。所有這些項目幾乎全部都是國家級非遺。在城鄉廣場,廣場舞風潮歷久不衰。能歌善舞已經不僅僅是對少數民族生活的誇讚,而是今天人們休閒文化的一個突出標誌和休閒常態。感官的豐富性和身心的愉悅正在這些非遺文化普及中得到恢復和提升。劇場和廣場、觀賞和參與正在産生互補效應,它們的橋梁和媒介正是我們應該刮目相看的休閒。

總之,非遺與休閒更緊密地融合,將是未來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又一匹黑馬,我們不僅要拭目以待,更要躍馬揚鞭衝向未來。

(作者:向雲駒,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民間文藝理論家)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