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元青花的仿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9 10:46:16 |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元青花的仿製僅有20年的歷史,在所有的仿製瓷器中是個新軍。沒 有證據表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有人仿製過元青花。儘管中國人歷史 上的作偽匪夷所思,但的確沒有人染指過元青花。原因很簡單,美國人 波普博士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研究元青花,當他的“至正型”元青 花研究成果公諸於世,也僅限于學術上的成就,與商業保持著相當的距 離。元青花真正得到全世界的商業關注,不過20年的光景。

趨利是作偽者的唯一目的。在元青花沒有高價值的年代,作偽沒有 意義。加之很長一段時間元青花並不得寵,研究水準亦低,從社會學角 度看,沒有仿製的基礎和必要。

1987年元青花在香港蘇富比第一次達到百萬美元大關,當時拍賣現 場的熱烈至今使人記憶猶新。從那一天起,作偽高手們就開始覬覦元青 花的高額利益,開始了一場馬拉松式的仿製過程。

一般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元青花的工藝與後來的明清青花工藝無大 異,無非是拉坯、利坯、繪製、上釉、燒制幾道基本工藝。所有早期倣 制的元青花都是想當然的作品,雖説不上離題萬里,但千里百里的差距 總是有的,明眼人一望便知。

我八十年代去景德鎮時,還參觀了建國瓷廠批量生産的玉壺春,倣元青花風格,僅售15元。當時的仿製僅是個意思,追求形似,不求神 似。沒有絲毫欺世的目的,15元錢裏已包括工廠謀求正當利潤。

早期仿製的元青花漏洞百齣。在紋飾、造型、比例關係、釉色、胎 體上顧此失彼。20年前的倣品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主觀臆造。比如常常 可以看到層次多而體形小的“大罐”;上半部紋樣與下半部紋樣衝突;

細部紋飾與整體紋飾矛盾;造型不顧紋樣,反之是紋樣不顧造型等等, 不一而足。總之,矛盾衝突是早期仿製品的普遍現象。當時的元青花與 明初青花的研究連一流專家都未吃準,工匠們就更沒工夫深究了,在第 一次浪潮中,景德鎮想當然地燒造了一大批贗品,至今還在社會上游蕩 于剛入門的新手之中。

九十年代以後,由於元青花掀起的熱潮不退,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頻 頻面世,上述顯而易見的錯誤已被仿製者不斷糾正,臥薪嘗膽般地使元 青花的仿製踏上高一層臺階。這時的“元青花”已有幾分模樣,以專業 眼光看,很多仿製品可以給60分及格或80分良好。越來越多的仿製品像 水銀瀉地般地滲透到市場之中,使許多淘寶者如獲至寶。這時的“元青 花”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警惕,十數年間,我見過無數捧著此類贗品津 津樂道者。 金錢的動力使元青花的仿製步伐加快。世紀之交,元青花的仿製 在少數人手中已可以亂真。這不是聳人聽聞。我以我的專業敬告讀者, 以肉眼辨識,世界上沒有一個專家敢拍著胸脯説他可以百分之百對元青 花的真偽作出正確判斷。凡是説自己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人一定是個説大 話 者。

元青花的工藝在這些高明的仿製者眼中已是非常成熟的工藝,他 們把自己沉浸在700年前的元朝,摸索出元人的路子,感受著元人的氣息。這已和工藝無關,跟感覺有關。當工匠捕捉到這種奇妙的感覺時, 與真品無二的元青花就誕生了,在人們沒有戒心的頭幾年,就是這樣一 些“元青花”闖蕩江湖,風光無 極。

元青花的工藝特點中與明清最不同的就是制坯工藝。我們看慣了陶 瓷工藝中拉坯的情景,也知道拉坯工藝在陶瓷製作中能提高效率。可元 青花時代,拉坯工藝尚未實行,元青花無論琢器還是圓器,第一道工序 均是印坯。印坯就是模印,有模在先,成型在後。懂得這一點,就可以 體會元青花為什麼那麼多八方梅瓶,八方葫蘆瓶,八方玉壺春,棱口大 盤,花口小碟,這些模制的典型均沒有擺脫宋影青模制工藝的影響,與 景德鎮同時代的樞府釉作品相同。模製成型是元青花的製造原則,可惜 這個原則長時間被研究者、仿製者忽略,導致元青花仿製之路的馬拉松 長跑。

1   2   3   4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用文物的靈性鑒定歷史:茶當酒集》
· 自序
·
· 收藏之樂
· 青瓷之美
· 秘色千年
· 唐三彩
· 秦兵馬
· 南青北
· 正德的花
· 鬼谷下山
· 一台沒有重心的晚會
· 宋人與宋
· 宮花拂面傾城色
· 收藏是一種證物
· 古傢具的尊
· 成功男人的新標誌
· 養在深閨人未識
· 天下第一奇案
· 獲得與炫
· 窗含西嶺韆鞦雪
· 元青花的仿製
· 清代瓷制筆
· 老將出馬
·
· 收藏的前景
· 收藏的情感投資
· 收藏的智力投資
· 收藏的身份投資
· 收藏的精神投資
· 高古陶瓷的收藏
· 秦漢陶瓷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