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收藏講究的是秘不示人。過去連皇帝的收藏都小心翼翼地鈐上 一枚小章——秘玩。因此,有關收藏的故事總是顯得玄虛。歷史上的收 藏懸案,很少有被揭開的,塵封多年乃家常便飯。 唐宋以後,有一種瓷器被稱之“秘色”,多見史籍記載。惜秘色之 瓷與歷代名窯命名法則不符,實在無法將其正確列出,以饗後人,旋即 成為千古謎 案。 唐宋各窯,一般均以燒造轄區冠名,南方之越州窯、龍泉窯、吉州 窯等,北方之定州窯、鈞州窯、耀州窯等,通俗簡便,一望便知。唯獨 秘色,玄之又 玄。 宋人葉宥《坦齋筆蘅》如下解釋: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不得臣 庶用,故雲秘色。 錢氏指吳越錢氏,長期雄居兩浙13洲,轄86縣,也算是一方霸主。 五代十國期間,吳越政權穩固,恩受老父諄諄教誨的錢.,在唐廷超額 回報,衣錦還鄉後,注重興修水利,以保障農業收成,深得民眾愛戴。 吳越國所處地區正是越窯高産地區,歷史悠久,工藝精湛,以青瓷稱雄 江南,與北方邢窯白瓷形成並駕齊驅局面。 錢.出身微寒,一旦佔山為王,野心膨脹。尤其大唐謝幕,五代 十國的政治局面讓他內心潛在的慾望逐漸膨脹,專屬用瓷乃手段之一。秘色瓷為其家族專用,由來已久。錢.父錢寬,母水邱氏墓都有精美秘色瓷陪葬。原為大唐宮廷貢瓷,借機挾為私有,使之秘色之秘,發揚光 大,以致後世對秘色知之甚少。北宋其他各窯的崛起,遂將秘色淹沒在 歷史的長河之中。 於是,人們在文獻中尋找蛛絲馬跡。唐徐寅詩《貢余秘色茶盞》: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詩中極盡讚美之辭,但正是文學的讚美使得後人如墜五里霧中。明 月春水,薄冰綠雲,形象轉化不成具象,千百年來,收藏家及學者們都 沉浸在夢幻般的追求之中。 這種追求到1987年2月戛然而止。 大唐李淵皇帝親自命名的法門寺寶塔轟然倒塌。搶救性的發掘揭開 秘色瓷千古之謎。法門寺的地宮內藏有14件秘色瓷,細心的唐朝人在封 存地宮時有內容詳盡的“衣物賬”,上面赫然寫明:瓷秘色碗七口,內 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 實物與文獻對照,保存了1113年的國之重寶呈現世人面前。秘色瓷 比對唐詩,詩雖酸腐倒也貼切。 這個瞬間,使得許多收藏家手中的財富重新估價。原來是身份不明 的青瓷,終於可以在法門寺的標準器比對之下,一目了然。秘色瓷不再 存在幻想中,而是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巡迴一展芳容。 我們對歷史的認知總是很少,靠文字記錄下來的歷史總會有偏差。 尤其對這種屬於奇技淫巧之類的小事,古人沒有放在心上,漫不經心一 筆帶過,卻難壞了一代又一代後世人,幸好有文物還可以幫我們指正。 文物鑒定是標型學,到目前還是以目測為準。有了法門寺的標準 器,所有與之相似、類似、近似都可以向其靠攏,稱之秘色,秘色因此不再神秘。 我歷史上見過許多越窯青瓷。法門寺秘色瓷出土之前,想都沒想過 這輩子還能弄明白秘色。一看秘色之秘就是不想讓人弄清才起的名字。 漫長的收藏生涯中,我陸陸續續買過不少越窯青瓷,今天有機會重新審 視,忽然發覺有秘色混在其中。越窯青瓷已是寶貝了,奪得千峰翠色, 可誰知這千峰翠色中還有一眼清泉,潺潺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