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你的大腦:左腦和右腦(第四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17 10:01:36 | 出版社: 北方文藝出版社

  把畫顛倒過來畫:進行向R模式的轉換

 

  熟悉的事物顛倒過來就會看起來不一樣。我們會自動為感知到的事物指定頂部、底部和邊線,並且期望看到事物象平常那樣 – 即朝正確的方向放置。由於朝正確方向放置時我們能夠認出熟悉的事物、説出他們的名字、並把他們歸類到與我們存儲的記憶和概念相符合的類別中去。

 

  當一個圖像被顛倒放置時,所有的視覺線索與已有的不符。由於得到的信號很陌生,大腦被難住了。我們可以看見形狀以及光線和陰影的區域。我們並不一定拒絕看顛倒的圖畫,除非要求我們説出圖像的名稱。在那時這個任務就變得讓人生氣。

 

  如果顛倒著看,就算是眾所週知的面孔也讓人難以認出來。例如圖4-4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的照片。你能認出他來嗎?

 

  你可能必須把照片按正確的方向放置,才能看出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那位著名的科學家。就算你知道這個人是誰,顛倒著的圖像可能還是讓你覺得很陌生。

 

  倒轉的朝向也會導致其他圖像的識別問題(請看圖4-5)。如果把自己寫的字倒過來放,你也很難弄清楚到底寫了些什麼,即使多少年來你一直都能看懂。為了驗證這個觀點,找出你以前寫的一些購物單或信件,然後嘗試顛倒過來閱讀。

 

  一幅複雜的畫作,如圖4-6中顛倒過來的鐵珀羅的作品,幾乎無法辨認。(左邊)大腦完全放棄了這項工作。

 

  顛倒著作畫

 

  一項減少精神衝突的練習

 

  我們將要利用左腦這項能力的缺口來幫助右腦進行暫時的掌控。

 

  圖4-7是畢加索的線條畫“作曲家伊格•斯大文斯基”的複製品。這幅圖是顛倒的。你將複製這幅顛倒的圖像。因此你的畫作也將顛倒著完成。換句話説,你將按你現在看到的這樣把畢加索的作品複製出來。請看圖4-8和圖4-9。

 

  你將需要:

 

  l 畢加索作品的複製品,圖4-7,p58。

 

  l 你已經削好的#2鉛筆。

 

  l 你的繪畫板和遮蔽膠布。

 

  l 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不受打擾的時間。

 

  你需要完成:

 

  在你開始之前:請閱讀完所有這個練習的説明。

 

  1. 如果你喜歡就放點音樂吧。當你逐漸轉換到R模式,會發現音樂漸漸消失了。坐著完成這幅畫,至少給你自己四十分鐘的時間 – 有可能的話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在你完成之前絕對不要把畫倒過來放。把畫倒過來將會使你回到L模式,這是我們在學習體驗集中的R模式狀態時需要避免的。

 

  2. 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始 – 底部、任何一邊、或頂部。大多數人趨向於從頂部開始。嘗試不去弄清楚你看到的顛倒的圖像是什麼。不知道更好。僅僅複製那些線條就可以了。但記住:別把圖畫放回原來的模樣!

 

  3. 我建議你先別嘗試畫形狀的大概輪廓,然後把各個部分“填進去。”原因是如果你畫的輪廓有任何細小的差錯,裏面的部分將會放不進去。繪畫的其中一個巨大樂趣是發現各個部分如何相互適應。因此,我建議你從一個線條畫到相鄰的線條、從一個空間畫到相鄰的空間,兢兢業業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在作畫的過程中把各個部分組合起來。

 

  4. 如果你習慣自言自語,請只使用視覺語言,如:“這條線是這樣彎的,”或“這個形狀在那是彎曲的,”或“與(垂直的或水準的)紙邊相比,這個角度應該這樣,”等等。你千萬不能説出各個部分的名稱。

 

  5. 當遇到把名稱硬塞給你的部分時 – 如手(H-A-N-D-S)和臉(F-A-C-E)– 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部分的形狀上。你也可以用手或手指遮住其他部分,除了你正在畫的線條,然後露出下一條線。以此類推,再轉到下一個部分。

 

  6. 到了某一個階段,畫作會看起來象一幅非常有趣的,甚至是令人驚嘆的拼圖。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就是在“真正地作畫”了,也就是説你已經成功地轉換到R模式,而且你也能清楚地看事物了。這種狀態非常容易被打破。例如,如果有人來到這間房並説:“你好嗎?”你的詞彙系統將馬上反應,你那集中的注意力也就完蛋了。

 

  7. 你也許還會希望用另外一張紙覆蓋住那幅複製品的大部分區域,隨著你慢慢完成每個部分,再把下一個部分揭開。需要注意的是:我有的學生覺得這樣有幫助,而有的學生認為這樣是種干擾,而且盡幫倒忙。

 

  8. 為了畫好你眼前的這幅畫,記住你需要知道的每件事。為了讓你覺得簡單,所有的資訊就在那。別把這個任務複雜化了。它真的是易如反掌的一件事。

 

  現在開始畫吧。


  在你完成以後:

 

  圖4-11和圖4-12是同一位大學生畫的兩幅畫。這位學生誤解了我在課上教的東西並按正確的朝向把畫畫出來。當他第二天來上課時,給我看了他的畫作並説:“我誤解了。我是按普通方式把畫完成的。”我要求他再畫一次,這一次把畫顛倒過來。他照做了,圖4-12是這次的成果。

 

  有悖于常識的是倒著畫的作品比正著畫的作品好的多。這位學生自己都大吃一驚。

 

  這個難題把L模式放在一個邏輯框架中:當詞彙模式退出這項任務時,如何解釋突然獲得的良好的繪畫能力呢?那個羨慕工作順利完成的左腦現在必須考慮被歧視的右腦善於繪畫的可能性了。

 

  由於至今還不清楚的原因,詞彙系統馬上就會拒絕“閱讀”和命名顛倒著的圖像的任務。L模式似乎在説:“我不能完成顛倒的任務。這樣對顛倒的事物進行命名太難了,而且,世界也不是顛倒著的。我為什麼要費力氣弄清楚這些事情呢?”

 

  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另一方面,視覺系統似乎並不在意。不管是正著放,還是倒著放,R模式都覺得很有趣,由於沒有詞彙模式的干擾,甚至可能會覺得倒著放更有趣。R模式不會象詞彙模式那樣“急著做判斷”或急著進行識別和把事物命名。

 

  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練習:

 

  因此,你需要完成這個練習的原因是為了避開兩個模式的抵觸 – 就象“酒杯/人臉”練習導致的那種抵觸,甚至精神癱瘓。當L模式自願放棄時,衝突就會被避免,R模式也會快速接受這個適合它的任務:畫出一個感知到的形象。

 

  了解L R的轉換

 

  倒著作畫的練習揭示了兩個重點。第一個要點是在你完成從L到R的認知轉換後,你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感覺。R模式狀態下的意識與在L模式下不一樣。人們能察覺其中的差異,並認識到認知的轉換已經發生了。奇怪的是,人們在意識狀態轉換的時刻總是不知道它發生了。例如,一個人能夠意識到自己開始很警惕,然後開始做白日夢,但在兩種狀態發生轉換時卻沒有意識。同樣,從L到R的認知轉換發生時,人們並不知道,但這種轉換完成後,人們卻可以會意兩種狀態的不同。這種會意將幫助意識控制狀態的轉換 – 這就是這些課程的主要目的。

 

  第二個從這個練習中得到的要點是,你的意識在轉換到R模式後使你能象有經驗的藝術家那樣看事物,從而畫出你的感知。

 

  現在,很明顯我們不能總是把東西倒著放。你的模特不會用頭來支撐身體讓你作畫,風景也不可能自己倒過來。那麼我們的目的是教你如何在事物正放著時進行認知的轉換。你將會學習藝術家們的“小把戲”:把你的注意力放在L模式無法或不想處理的視覺資訊上。換句話説,你將經常向大腦提交語言系統將會拒絕的任務,從而允許R模式使用自己的能力進行繪畫。接下來章節中的練習將告訴你做這個方法。

 

  R模式的回顧

 

  對處於R模式時的感覺進行回顧也許會有些幫助。回想一下。現在你已經完成過好幾次這樣的轉換了 –在完成酒杯/人臉練習時可能有輕微的接觸,但剛剛在畫“斯大文斯基”時應該感受很強烈。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處於R模式狀態時有點沒有時間概念 – 你在作畫時花費的時間或長或短,但你在事後核對前根本就無法知道花了多少時間。如果有人在你附近,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無法聽到他們所説的話 – 實際上,你根本也不想聽到?你可能聽到一些聲音,但你根本就不想弄清楚那些話的意思。並且你是不是覺得警醒,但同時也很放鬆 – 對繪畫充滿信心、充滿興趣、全神貫注,並且大腦非常清醒。

 

  我的大多數學生把R模式意識形態的特徵總結成以上的描述,這些描述與我作為藝術家的經歷也很符合。有一位藝術家曾對我説:“當我很進入狀態時,就象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我覺得自己與作品合二為一:畫家、作品成為一個個體。我覺得很興奮,但又很平靜 – 很爽,但一切盡在掌握中。不能完全把這形容成高興;這更像是受到上帝的祝福。我認為這就是我一次又一次地重操舊業的原因。

 

  R模式的狀態的確令人享受,並能讓你善於繪畫。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優點:轉換到R模式讓你暫時能從以詞彙和符號為主導的L模式中解脫出來,而且這是個受歡迎的調劑。那些享受可能就來自於左腦的休息,暫停它喋喋不休的運作,讓它換著安靜一會兒。這種對安靜的L模式的嚮往也部分地解釋了人們幾個世紀以來長盛不衰的嘗試,諸如冥想、以及通過自發的禁食、吸毒、吟唱、和飲酒而獲得的意識形態的改變。繪畫引導出了一種集中的、可持續幾個小時的意識形態的改變,帶來了巨大的滿足。

 

  在你讀下去之前,至少再畫一到兩幅顛倒的畫。既可以使用圖4-13中的複製品,也可以自己複製一些線條畫。每次你作畫時,嘗試有意識地感受R模式的轉換,從而使你更熟悉那個模式帶給你的感覺。

 

  回憶你兒童時期的藝術作品

 

  在下一章裏我們將回顧你兒童時期作為小藝術家的發展。兒童美術作品的發展順序與大腦的發展變化有關。在最早的階段,嬰幼兒大腦裏的兩個腦半球還沒有對不同功能進行清楚的分工。偏側性 – 把某個特定的功能合併到一個腦半球或另一個腦半球 – 與語言技能的獲得和兒童藝術作品中的符號一起,在兒童時期慢慢得以發展。

 

  一個人大約在十歲左右完全具備偏側性,兒童藝術作品的衝突大概也在這個時期發生,這時符號系統開始取代感知,並干擾這些感知進行準確的繪畫。大家可以推測出這些孩子可能在使用“錯誤”的大腦模式 – L模式 – 來完成本來適合R模式的任務,從而導致了衝突。也許他們只不過是無法找到轉換成視覺模式的方法。同時,十歲時語言開始佔優勢,隨著名稱和符號壓倒了立體而又整體的感知,情況更複雜了。

 

  回顧你兒童時期的美術作品非常重要,這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作為成年人來回顧你那組繪畫符號是如何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發展的;重新感受當你成為青少年時完成的越來越複雜的畫作;回想自己的感知和繪畫技巧之間的不相稱;用比你當時更寬容的眼光看自己兒時的畫作;最後,把你兒時的符號系統放到一邊並開始成年人的視覺表達,使用合適的大腦模式 – 右腦模式 – 完成繪畫這項任務。

下一頁用記憶來繪畫:你作為藝術家的歷史(第一節)上一頁你的大腦:左腦和右腦(第三節)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 前言
· 繪畫和騎單車的藝術(第二節)
· 繪畫和騎單車的藝術(第二節)
· 繪畫和騎單車的藝術(第三節)
· 繪畫和騎單車的藝術(第四節)
· 你的大腦:左腦和右腦(第一節)
· 你的大腦:左腦和右腦(第二節)
· 你的大腦:左腦和右腦(第三節)
· 你的大腦:左腦和右腦(第四節)
· 用記憶來繪畫:你作為藝術家的歷史(第一節)
· 用記憶來繪畫:你作為藝術家的歷史(第二節)
· 用記憶來繪畫:你作為藝術家的歷史(第三節)
· 用記憶來繪畫:你作為藝術家的歷史(第四節)
· 感知空間的形狀:陰形與陽形(第一節)
· 感知空間的形狀:陰形與陽形(第二節)
· 感知空間的形狀:陰形與陽形(第三節)
· 感知空間的形狀:陰形與陽形(第四節)
· 向前看:輕鬆畫頭像(第一節)
· 向前看:輕鬆畫頭像(第二節)
· 邏輯性光線和陰影的色彩明暗度(第一節)
· 邏輯性光線和陰影的色彩明暗度(第二節)
· 邏輯性光線和陰影的色彩明暗度(第三節)
· 用美好的色彩繪畫(第一節)
· 用美好的色彩繪畫(第二節)
· 繪畫的禪:畫出心中的藝術家(第一節)
· 繪畫的禪:畫出心中的藝術家(第二節)
· 結尾:難道優雅的書法藝術失傳了嗎?
·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