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展覽

中國藝術回顧沉澱梳理
主動探索尋求歷史新知

市場熱潮退卻之時,正是梳理學術的好時期。2016年對於中國藝術界的展覽,“主動性”成為一個關鍵詞,無論是對中國抽象油畫道路的回顧,對全球化與新興經濟體藝術的關係,對義大利近30年當代藝術的探索……都顯示出中國藝術對自己與全球藝術的主動探尋,不再局限于“已有歷史”的歷史,更敢於探索未知,尋求新知。

01

2016年十大藝術展覽

頂層
動態

第十屆文代會北京舉行
堅定文化自信服務人民

11月30日,中國文聯第十次、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等出席大會。習近平對文藝工作者提出四點希望: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勇於創新創造,用精湛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

02

“感知中國 走進秘魯——APEC‘人與自然’藝術展”亮相秘魯
2016年為中國與秘魯建交45週年,也是中拉文化交流年。展覽在APEC峰會舉辦前夕揭開帷幕,不僅為來自各國的觀眾奉上精彩的藝術展覽,同時也為即將閉幕的中拉文化交流年增添一抹靚麗色彩。

中國
視角

建立民族藝術的話語權
中國目光審視世界藝術

2016年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文化藝術界的“奧林匹克”盛會首次在中國舉辦,是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成果的重要契機。此外第三屆今日文獻展、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山水社會——測繪未來”展覽都在全球化語境下探討中國藝術的話語權問題,強調了中國藝術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發展。

03

“山水社會”當代價值意義的探索和反思
在當今全球化、經濟化的時代大潮之下,生活環境發生變化,文化語境發生變化,人們對於山水的定義和認識相應的也一直在變。“山水”一詞傳統的固定語義被打破,在它同各種文化相互交融時也就衍生出的更多新的價值。
建立中國支點 構建和諧世界——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自2003年創辦以來,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雙年展之一,也成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雙年展之一。本期藝術沙龍就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誕生、發展與未來展開對話。
聚焦第三世界國家:第三屆今日文獻展開幕
對變革及這些變革帶給社會及個人的影響。展覽從“金磚四國”及同樣面臨發展問題的眾多國家作為地域的觀察切入,從豐富視角入手,形成不同文化語境和發展形態之下,藝術在全球化進程中迸發出的混合活力。
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
第三十四屆(2016年)世界藝術史大會在北京召開。此次大會將是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成果,讓世界通過藝術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重要契機。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主題為“Terms”(概念:不同歷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藝術和藝術史)。

現代
之路

百年藝術從何來何處去
大師個案續接現代文脈

現代性是中國藝術當下的核心問題。自世紀之初,中國藝術被迫敞開了面向世界的大門,將中國藝術置於現代世界舞臺之中,什麼是中國的現代藝術就成為擺在所有藝術工作者面前的問題。現代性在中國文化內部誕生,還是將在西方藝術形態中萌發,是否存在改良主義的第三條路?百年來,在藝術大師的個案中我們或許可以尋到一些答案。

04

紀念龐薰琹先生誕辰110週年藝術展在京呈現藝術傳承

真偽
之辯

古董文物真假難辨真偽
公立博物館專業受質疑

今年,多地公立博物館或文化機構遭到“國寶幫”攻陷,現代倣品被當做國寶,堂而皇之進入國家文化重地。古董文物真假難辨,文物展品的真實性不斷遭到公眾和收藏界質疑。文物究竟該如何鑒定?由誰鑒定?到底是“專家”,還是“磚家”?公立博物館的公立和專業性如何體現?在今年更引起我們的深思。

05

來華
大展

國外大師來華展消費熱
含金量如何公眾難辨清

畢加索、基弗、雷阿諾、達利、梵谷、莫奈等西方藝術大師展紛紛亮相中國,使得“大師展”成為2016年藝術界現象級事件。有越來愈多的西方大師展由民營藝術機構引進,一方面為滿足中國大眾對大師原作與日俱增的渴求,另一方面展覽品質和學術水準卻有爭議。面對“大師熱”不禁引人深思,觀眾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師展覽?

06

《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光影與科技結合

市場
動態

市場泡沫退去光環不再
良莠拍品成交涇渭分明

中國當代藝術的泡沫早已退去,藝術品的價值正在成為衡量拍場價格的真正風向標。真正有價值、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愈加顯示其強勁的生命力,雖然已沒有了幾年前億元天價多花齊放的光環,但真正經得住考驗的藝術品依然能贏得藏家真金白銀孤注一擲的青睞。中國藝術市場正在形成自己成熟的面貌。

07

逝者
追憶

百年大師逝去難挽芳華
中年學人離去扼腕痛惜

在一個缺少大師的時代,我們卻每年都在失去大師。歲月的經歷,使得他們本身就成為一部大書,歷史記載了他們,他們也記錄著歷史,每位老一輩藝術家的離去都讓這個時代感到寂寞。正值英年卻離別的藝術家、批評家更令人扼腕痛惜,我們對他們,他們對未來還抱有希望,卻與這個世界告別,他們的藝術永遠定格在了年輕。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