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孫滋溪先生
中國當代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滋溪先生於2016年5月30日22點30分因病去世,享年87歲。
孫滋溪,1929年生於山東龍口,1945年參加抗戰。1959年畢業于中央美院油畫係,並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長,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插圖裝幀藝術委會副主任。作品獲國務院頒發的對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待遇證書。他的油畫和寫生充滿活力,情景描繪細膩深入,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充沛的力量。他于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天安門前》被稱為是中國美術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為不少觀眾熟知。
《天安門前》 五十年代 1964年 油畫
孫滋溪的創作從一開始就一直堅持現實主義原則及平民化、民族化的創作理念,長期以來,穩定不變,具有“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形象典型化的特徵。他的創作中包括各種形象,既有突出的英雄人物,也有平凡的革命戰士,更有為數眾多的普通百姓。他通過大量的實踐,一步步地不斷追求創作形象的準確性,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回憶式體驗,增強一種人性的真實力量。
《母親》 油畫 1981年
《草地夜宿》 1979年
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眼中,孫滋溪先生的作品既有一目了然的繪畫性,即創作的視覺特徵:“但仔細品讀,其文學性是他繪畫作品的潛在特點。所謂文學性主要表現在情節性。他作品中的人物的關聯皆有時間和故事連貫,這也使他的作品增加了可讀性”。吳為山在青少年時期讀過短篇小説集《長長的流水》,“至今記得封面設計和插圖,它和小説內容一起將我帶入了歷史歲月”。由於研讀孫滋溪先生的年表,他才發現這封面設計和插圖是1960年孫先生所繪。
《燈光下的妻子》 1959年
《老農》 1961年
批評家王端廷在談到孫滋溪的作品時表示,“他的作品都是傳達那個時代特有的精神”。儘管孫滋溪是軍旅畫家,但他畫的不是概念式的軍旅生活,“而是畫出了人性,這是他的藝術之所以受人關注並産生重大影響的根本原因”。雖然主題性創作是出於特定時代的需要,不過,“他在表現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時候,是用莊嚴的場景凸顯普通民眾的形象,或者是普通人民的形象”。
《林海雪原》
《聶榮臻和日本小女孩》 2009年
《小八路》油畫 2004年 120x78cm
批評家殷雙喜在談到孫滋溪作品《小八路》時,這樣描述:“挑水的小八路過門檻時,水濺了出來。這些生動的細節讓人難以忘記”。殷雙喜指出,當前的重大題材創作缺乏文學性,“文學性是充滿了對生活的詩意和感受的,這是現在的青年畫家缺失的,他們沒有經歷文學的修煉和閱讀”。他在央美圖書館見到上世紀50年代的學生書單,“絕大部分是文學書。孫先生為《林海雪原》所畫的插圖,如果沒有文學積累,這些插圖是畫不好的”。
《突圍》 1996年
《五子棋》 1991年
作為中國革命的參與者,人民的藝術家,他以革命的丹心和人性的大愛,真誠感人的精品力作,為中國油畫的民族化,為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陽朔》 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