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一場當代藝術的“遭遇”

時間: 2016-06-26 12:32:46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資訊> 藝訊

2016年6月25日下午,“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蔡國強、陳天灼、龐茂琨、周春芽、曾梵志、夏小萬、宋冬等36位藝術家的作品。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周旭君、此次展覽策展人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藝術史家巫鴻,參展藝術家代表方力鈞、王璜生、呂勝中等出席了開幕式。此次展覽通過“一年之鑒”這一時段性學術方法系統性地呈現了中國當代藝術在2015年的整體狀況。年鑒展不僅展出作品,更力圖系統性體現中國當代藝術2015年的年度整體成果,及其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動向。

據策展人朱青生介紹,本次參展的30余件當代藝術作品是《中國當代藝術年鑒》編輯部以2015年全年3000件左右藝術界的事件、幾千位藝術家的活動檔案為根據進行甄選,在徵求編輯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意見並修訂補充後的結果。


開幕式現場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是建立在“中國現代藝術檔案”詳細調查研究基礎上的展覽,年鑒展借助於編寫《中國當代藝術年鑒》的成果予以集中呈現。《年鑒》記錄“變數”,不記錄“常量”,對中國當代藝術正在進行的實驗、探索、創新和當前的遭遇進行調查整理,以年度為單位,客觀地記錄事實,使當代藝術的變化得到整體顯示。


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周旭君

館長周旭君表示,本次展覽在藝術年鑒展的宗旨、理念、工作標準和價值需求等方面不變的前提下呈現了三個特點:第一,有更多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後起之秀,這些年輕的力量在當代藝術方面勇敢的進行著試驗和探索。藝術的創造力體現不在於藝術家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是否有新鮮的創造力。第二,中國當代藝術家在2015年有突破性的成果,他們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超越自我、與時俱進,對現實社會有了更為深刻、獨特的思考。第三,2015年鑒展在學術方面,尤其是文獻的研究呈現方面,在作品評述中,揭示出普遍表面意義以外內在的新的價值和意義。


策展人朱青生

策展人朱青生表示,此次展覽的策展線索除了時間性,另外一個重要的線索就是開創性,對於藝術家的考量重點在於觀念上是否有貢獻,技術上是否有所創造。把當代藝術作為檔案的性質,不是單純為了藝術,更是為時代精神進程留下一套證據。從當代藝術的創作體量來看,中國確實是一個有著極強的創作能力的國度,在這裡有一股潛在的、巨大的洪流,既是一種心態,又是一種新潮,其涌動著、翻飛著,並且蘊含著不斷突破的力量。有人在討論思想和藝術的問題的時候並不知道,中國當代藝術已經略微超越了思想和知識的範疇,對至今尚不能意識到並進行思考的部分進行著實驗和突破,這就是當代藝術活動解放和開放的意義之所在。這個活動竟然在2015年有如此的成就,這就是這個展覽有必要的地方。


展覽現場


策展人朱青生帶領觀眾看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當代藝術不是對風格的定義,然而也並不是説完全沒有當代藝術和經典藝術的區別。經典藝術是依據清晰標準進行的創作,以作品的完成度、精彩、概括、熟練以及特殊技藝的高超來評價作品的優劣,業界稱這樣的作品為傳統、經典。當代藝術恰恰是對這種傳統的、經典的標準的實驗和突破。並不是當代藝術反對任何技術,而是它認為技術問題不是主要問題,技術問題可以作為一種美術的活動和生産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意識形態和經濟交易中間,人們仍舊可以通過在博物館和各種藝術的審美活動中獲得修養、滿足和陶冶。但是,在一個激蕩的社會變動和人類文明推進的過程中,總是需要有人針對所有事和所有問題進行關照、感受和反應,進行試探,這種試探常常在人的知識和思想都尚無準備,無法意識、解釋、總結和歸納某些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把現象和狀態中隱藏的問題揭示出來了。當代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一種狀態描述,而是對已有狀態的擊破。所以,我們看到的中國當代藝術也是如此,它並不是某一種曾經被稱作“當代藝術”的情況的重復,而是一年中又有怎樣的新的發展和新的情況。當然,這種情況有時並不僅僅只是一件作品,而是一種人類精神的活動,是一種探索的可能,是一種突破的力量,一種對於存在的意義和社會的問題的新的態度和新的取向。也許,在2015年之前還是當代藝術,到了2015年就不再是了,因為已經演變為習慣、經典和為人熟知的東西。

因此,當代藝術不間斷地對於以前的作為風格的當代藝術進行著實驗,這一切都將記錄在《中國當代藝術年鑒》中,並在年鑒展的實物和文獻部分展出。年鑒展的意義並不在於它是一個展覽,而是一種對於時代發展的進程鏡鑒。


王璜生作品

王璜生接受本站採訪表示,作品來自於蘇州博物館的忠王府裏隱含的歷史。李秀成的《忠王自述》是很重要的史實,對研究清代史有重要的意義。出發點是將李秀成的這些文字回到現場。投影的飄動撫摸和鏡子的反射製造豐富的效果。鏡子本身是歷史之鑒,它切割像破碎的歷史,虛實真相都很難説,人們在藝術欣賞角度感到鏡子的尖銳鋒利與書法飄蕩的柔與剛、強與弱的對比。


蔡國強 天梯


劉天灼作品


劉成瑞 一輪紅日

何汶 青銅時代


付小桐252,000 孔之水


陳彧凡作品


胡慶雁作品


胡向前作品


陸揚still-1


隋建國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5”著錄藝術家:艾未未、蔡東東、蔡廣斌、蔡國強、蔡錦、蔡磊、蔡遠河、蒼鑫、曹斐、陳天灼、陳文波、陳彧凡、程然、遲群、崔岫聞、黨震、丁乙、范叔如、方力鈞、付小桐、傅中望、耿雪、何岸、何汶玦、何雲昌、胡慶雁、胡為一、胡向前、黃穎、黃永砯、黃勇、黃淵青、蔣同、鞠婷、康劍飛、雷本本、李津、李磊、李明、李青、李易紋、梁遠葦、林科、劉成瑞(刮子)、劉慶和、劉詩園、劉韡、劉小東、盧徵遠、陸平原、陸揚、羅威、呂勝中、毛焰、繆曉春、倪有魚、鳥頭、龐茂琨、彭薇、仇曉飛、邱志傑、尚揚、申凡、沈少民、施勇、雙飛、宋冬、宋兮、蘇新平、隋建國、譚平、譚天、陶輝、汪建偉、王功新、王光樂、王華祥、王璜生、王雷、王慶松、王天德、王鬱洋、魏光慶、鄔建安、吳俊勇、吳文光/文慧、夏小萬、徐跋騁、徐冰、徐文愷(Aaajiao)、徐震、薛松、鄢醒、顏磊、楊福東、楊心廣、姚瑞中、葉甫納、原弓、岳敏君、曾梵志、張大力、張恩利、張培力、張小濤、張釗瀛、趙要、周春芽、朱昱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5”原作展出藝術家蔡國強、陳天灼、陳彧凡、范叔如、方力鈞、付小桐、何汶玦、胡慶雁、胡向前、雷本本、林科、劉成瑞(刮子)、劉詩園、劉韡、陸揚、呂勝中、繆曉春、鳥頭、龐茂琨、雙飛、宋冬、隋建國、譚天、陶輝、王功新、王光樂、王璜生、王鬱洋、鄔建安、夏小萬、徐文愷(Aaajiao)、鄢醒、曾梵志、周春芽、朱昱、琨廷藝術實驗計劃(特邀:劉張鉑瀧、王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