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 重拳嚴打網路謠言

   近年來,網路謠言猶如病毒一般充斥著虛擬網路空間,甚至不乏涉及捏造是非、製造混亂等惡劣事件。“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面對鋪天蓋地的網路謠言,倘若得不到有效治理,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治理網路謠言已成為大勢所趨,多部門正在針對網路謠言製造、傳播等亂象,不斷加大整治力度。

002.jpg

  法律法規日益完善

  治網之道,法治為本。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正式實施。這部網路安全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對“網路實名制”作出明確規定。另外,相繼出臺的《網際網路群組資訊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等規範性文件也對網路謠言等亂象對症下藥,針對網際網路平臺服務資質、人員配備、技術能力等運營條件提出要求,也為用戶的使用行為制定基本規範。

  食品安全領域一直是網路謠言的“重災區”。在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推動下,各地對食品謠言製造傳播者處罰、追責力度明顯加大。2017年7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牽頭起草,10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食品安全謠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構建謠言治理長效機制,形成謠言治理合力;利用謠言數據庫,分析季節性謠言熱點等。

  “治理網路謠言要做到有法可依,通過完善相應法律法規以指導相關平臺,做好各項制度建設、落實平臺主體責任;另外,還要從完善相應規則入手,以減少謠言産生、傳播的社會條件。”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王四新説。

  聯合辟謠效果顯著

  去年8月,由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主辦的中國網際網路聯合辟謠平臺上線。記者了解到,該平臺通過聯合相關部委、地方網信辦、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及專家、網民等多方力量,整合全國各地40余家辟謠平臺數據資源,形成聯合辟謠機制;普通網民也可以通過平臺線上參與辟謠。

  近年來,不少商業平臺也在發力辟謠工作。比如,微信團隊陸續推出微信辟謠中心、辟謠助手小程式,並不斷加強與專業第三方辟謠機構合作。截至2018年年底,微信平臺與網信、公安、食藥監等政府機關以及學會、科普機構等社會力量,共計774家權威機構形成辟謠合作,共攔截網路謠言84317條,辟謠文章的閱讀量達10.9億次。

  “整合多方力量建立辟謠監測干預機制,加強對網路謠言的鑒別、評判、阻斷,有利於讓科學在澄清真相、應對謠言中發揮作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馬冠生這樣説。

  另外,在各地政府主導下,全國多個省市辟謠機制不斷完善。比如,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已擁有20余個成員單位、30余個欄目,在收集求證謠言、辟謠和提高公眾免疫力等方面形成完整“閉環”。在王四新看來,這類辟謠模式有利於針對各地實際,讓辟謠工作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

  多方整治持續進行

  網路謠言一日不止,整治工作一日不歇。近年來,公安機關網安部門不斷開展持續整治,2015年針對少數網民圍繞股市波動等重大突發事件,在網際網路和微網志、微信上編造傳播謠言情況,公安部部署各地公安機關開展專項整治,依法查處編造傳播謠言的違法犯罪人員197人;食藥監總局也對網站進行升級改版,增設“科普知識”專欄和“辟謠平臺”,逐漸成為各界獲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資訊的重要平臺;自今年1月以來,國家網信辦在全國範圍持續開展網路生態治理行動,集中整治低俗庸俗、網路謠言等有害資訊。

  面對日益猖獗的網路謠言,相關部門採取“一對一”的治理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治理需要,必須建立綜合措施、形成長效機制。記者了解到,公安部、工信部、網信辦等多部門合力先後組織開展了“凈網”“劍網”“護苗”等治理行動,有效整治網路謠言等亂象,大批不文明、不理性、不真實的資訊少了藏身之地。

  “利劍出鞘可除去網路空間的雜草,但要做強網路正面宣傳,則需要在網際網路種上莊稼,加強網際網路正能量建設。”獨立IT分析師封陵説。近年來,從全國網路誠信宣傳日、中國好網民工程,到“五個一百”網路正能量精品評選、陽光跟帖行動等大批主旋律精品活動推進,有效凈化了網路空間,助推網路誠信體系建設。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網信浙江 » 多方合力 重拳嚴打網路謠言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