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馬化騰:“網際網路+”如何連接普惠經濟?

  • 發佈時間:2015-05-20 08:07:19  來源:一財網  作者:劉佳  責任編輯:王磊

  作為“網際網路+”最有力的建議者和實踐者之一,騰訊(00700.HK)主要創辦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為《網際網路+: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一書撰寫前言。

  馬化騰在前言中提出,“網際網路+”,是一種“寓大於小”的生態戰略。在萬物互聯的新生態中,企業不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小單位,個人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小細胞。這使得傳統企業的形態、邊界正在發生變化,開放、靈活、“寓大於小”成為商業變革的趨勢。

  2015年3月,“網際網路+”首次出現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一項新的國家戰略。此後,“網際網路+”成為社會業界追捧的熱詞,甚至在局部方面出現了虛炒概念的情況。

  對此,馬化騰在前言中寫道:“網際網路不是萬能的,但網際網路將‘連接一切’;不必神話‘網際網路+’,但‘網際網路+’會成長為未來的新生態。”

  在馬化騰看來,網際網路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新的DNA,與各行各業結合之後,能夠賦予後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們錯失網際網路的使用,就像第二次産業革命時代拒絕使用電能。

  “‘網際網路+’與各行各業的關係,不是‘減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業都有很深的産業基礎和專業性,網際網路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馬化騰寫道。

  原文如下:

  “網際網路+”:連接普惠經濟

  馬化騰\文

  今天“網際網路+”一下子成為了社會業界追捧的熱詞,這是我兩年前始料未及的。騰訊當時已在這個方向上積極探索了。

  2013年,我和馬雲、馬明哲在上海一起推出眾安保險時,就談到了“網際網路+”的實踐。幾天后的“We大會”上,我再次提出“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未來發展的七個路標之一。

  當時頻繁提及“網際網路+”,主要是想改變人們的一些固有看法。因為我們跟一些政府或傳統行業的朋友交流時,發現他們很難理解我們做什麼。大家覺得,網際網路是新經濟、虛擬經濟,跟自己所在的領域或傳統行業沒太大關係,或是覺得網際網路和傳統行業存在衝突,是顛覆、取代、搗亂,甚至對立的關係。

  今天“網際網路+”引發前所未有的熱議,表明政府部門和各行各業對網際網路的看法已有很大改變。甚至在局部方面,“網際網路+”出現了虛炒概念的情況。

  網際網路不是萬能的,但網際網路將“連接一切”;不必神化“網際網路+”,但“網際網路+”會成長為未來的新生態。

  我一直認為,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實體、個人、設備都連接在了一起,網際網路已不再僅僅是虛擬經濟,而是主體經濟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個經濟社會的細胞都需要與網際網路相連,網際網路與萬物共生共存,這成為大趨勢。

  過去兩年,我在各場合提到最多的詞可能就是“連接”。騰訊要做網際網路的“連接器”,希望實現“連接一切”。連接,本身是網際網路的基本屬性。我們的QQ、微信,首先就是滿足人與人的連接這個最基本的需求。現在,我們把人與服務、設備和內容源等連接起來,開始實現互聯互動,虛擬與現實世界的邊界已經模糊。

  連接,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礎。未來,“網際網路+”生態,將構建在萬物互聯的基礎之上

  “網際網路+”生態,以網際網路平臺為基礎,將利用資訊通信技術(ICT)與各行各業的跨界融合,推動各行業優化、增長、創新、新生。在此過程中,新産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會層出不窮,彼此交融,最終呈現出一個“連接一切”(萬物互聯)的新生態。

  “網際網路+”與各行各業的關係,不是“減去”(替代),而是“+”(加)上。各行各業都有很深的産業基礎和專業性,網際網路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

  我經常用電能來打比方。現在的網際網路很像帶來第二次産業革命的電能。網際網路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新的DNA,與各行各業結合之後,能夠賦予後者以新的力量和再生的能力。如果我們錯失網際網路的使用,就像第二次産業革命時代拒絕使用電能。

  “網際網路+”就像電能一樣,使各行各業在新的環境中實現新生。比如,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文學讀者、影視觀眾、動漫愛好者、遊戲玩家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遊戲、動漫、文學、影視也不再孤立發展,而是通過聚合粉絲情感的明星IP互相連接,共融共生。可以説,“網際網路+”給各個傳統文化娛樂領域帶來了一種新生。騰訊提出“泛娛樂”戰略,圍繞明星IP打造粉絲經濟,正是行業所趨。

  “網際網路+”,是一種“寓大於小”的生態戰略。

  在萬物互聯的新生態中,企業不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小單位,個人才是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小細胞。這使得傳統企業的形態、邊界正在發生變化,開放、靈活、“寓大於小”成為商業變革的趨勢。

  過去,企業自上而下地進行市場推廣,現在則需要基於傳感、數據,去感知每個用戶每個瞬間的位置、需求、行為,快速理解和響應每一個細胞的需求和行為,甚至和每一個不同的人進行情感交流,産生共鳴。

  未來,如果一個企業不能通過“網際網路+”,實現與個體用戶的“細胞級連接”,就如同一個生命體的神經末端麻木,肢體脫節,必將面臨生存挑戰。

  借用“資訊熵”的概念來説,“網際網路+”生態中,連接所實現的層級單位越小,熵就越低,商業活動、社會經濟的耗費就越少,效率也越高,確定性越強,有序程度越高,生態體系也越有活力。反之亦然。

  “網際網路+”代表著以人為本、人人受益的普惠經濟

  局部、碎片、個體的價值和活力,在“網際網路+”時代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萬物互聯和資訊爆炸帶來的不是人的淹沒,其實恰恰是人的凸顯,每個人的個性更加容易被識別,消費者更靈活地參與到個性化産品和服務中去,實現以人為本、連接到人、服務於人、人人受益。

  普惠經濟也是一種集約型經濟、綠色經濟、共用經濟,它能高效對接供需資源,提升閒置資源利用率,實現節能環保。例如,“網際網路+”在拼車、房屋互換、二手交易、家政服務等領域創新迭出,“滴滴專車”為代表的共用經濟正在井噴式發展,這為優化利用社會閒置資源、實現綠色環保,解決現代城市難題帶來了新的思路。

  騰訊參與“網際網路+”生態的方式,主要是開放協作,跨界融合

  小龍説“微信是一個森林,而不是一座宮殿”。我很認同。最近兩年,騰訊將自己的業務做了大量減法,聚焦在最為核心的通信社交平臺、內容遊戲等業務上,其他則交給合作夥伴。這是幾年來我們痛苦經驗得出的結論,我們會堅定地做所有創業者最好的合作夥伴。我喜歡自留“半條命”這個説法,把另外半條命給合作夥伴,這樣才會形成一種生態。

  騰訊的開放平臺上,如今已有幾百萬合作夥伴,數億用戶,很難講今天的騰訊只是騰訊自己,企業正逐漸變成無邊界的開放組織。

  現在包括BAT三家在內的生態公司都往這方面努力,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騰訊早走一點,但只是早一點碰壁,早一點改而已,我相信大家都會走向開放。不管是數據開放、雲平臺、提供連接,我們都想把更多的資訊孤島連接到各自的生態體系,讓更多傳統行業在這個體系中共生、發展,讓各自的生態體系裏的用戶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這是良性競爭,看誰做得更好,生態體系的黏性、用戶量就會越多。

  經濟領域之外,“網際網路+”在公共服務領域的運用空間也相當廣闊。例如,微信公眾號平臺可以聚合多項民生服務功能于一體,把政府服務大廳建在智慧手機上,這將推動中國服務型政府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設。

  4月中旬,騰訊與上海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時,有位政府官員在交流時提出,“網際網路+”代表著未來,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甚至是社會形態變化的一種趨勢。我覺得這種説法很有道理,“網際網路+”確有無限想像空間。

  “網際網路+”會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的起跑線。

  摩爾定律與梅特卡夫定律,這兩個指數型增長的效應疊加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網際網路+”可能帶來大量“彎道超車”的機會以及被超越的風險。例如,網際網路正在成為中國包容性增長的動力,對於發展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網際網路+”帶來了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

  在更廣闊的國際競爭中,我們看到資源稟賦不同的各個國家,正重新聚集在“網際網路+”這個起跑線上較量:發達國家希望繼續搶佔優勢生態位,而發展中國家則企望藉此實現“彎道超車”。時下大家熱議的德國工業4.0和美國先進製造,都將網際網路視為一個重要的基礎和創新引擎。

  回頭看我們國家,工信部這個機構設置裏,為什麼把工業和資訊産業放在一起管理?戰略意義其實也早已明確。

  今年(2015年)全國兩會上,我再次提了“網際網路+”的建議。很慶倖,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倡“網際網路+”,正式提出“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對於在網際網路行業一線工作十幾年的人來説,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振奮。

  今天,在“網際網路+”的起跑線面前,不但我們網際網路行業從業者,而且各行各業乃至整個國家,都需要把握難得的機遇窗口,做出至關重要的反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