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線上電臺鹹魚翻身:20家超3成引資本 仍在燒錢

  • 發佈時間:2014-11-03 10:10: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倪雨晴 王薇薇  責任編輯:湯婧

  線上電臺用戶數可觀,分析師曹笛表示,目前其收入以廣告類為主,大部分電臺現階段都不太考慮收入的問題,還沒有正式的商業化。

  線上電臺用戶數可觀,分析師曹笛表示,目前其收入以廣告類為主,大部分電臺現階段都不太考慮收入的問題,還沒有正式的商業化。

  生命是一場遇見。電臺相遇網際網路,便有了線上電臺。

  就當古老的收音機將要被人們遺忘的時候,線上廣播在我們的耳朵裏開拓了一片市場。

  近幾年,電臺應用不斷涌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活躍的線上電臺有20家,已經獲得投資的至少有7家。初起步,百家爭鳴,據悉,用戶量今年比去年增長了約35%。

  相比傳統電臺有著移動網際網路垂直平臺的所有優勢,兩者既競爭又相互協作,在燒錢贏得流量的同時,線上電臺離變現還有多遠?未來的商業模式已成為它們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廣告?社區?電商?盈利模式尚未明朗,內容版權仍待管控。線上電臺走向成熟,還有一段路要走。

  線上電臺非小眾

  在傳統媒體的戰爭中,電臺一直處於弱勢,電臺時代早已成為過去。然而,在傳統電臺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只存在於交通工具之中時,線上電臺尤其是移動電臺APP卻悄然崛起。

  根據喜馬拉雅電臺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美國圖書館的有聲收聽已經達到45%的覆蓋率,德國有10%左右的人口為有聲固定消費人口,美國有聲圖書行業的佔有量已經達到圖書行業的75%。

  艾媒諮詢CEO張毅告訴理財週報記者,“最近一年,線上電臺用戶數和用戶活躍情況都比過去幾年明顯上升,今年比去年大概增長了35%。”

  與傳統電臺不同,線上電臺的受眾多是年輕人。張毅對此表示,“(線上電臺)儘管是播報都會用比較網路化的語言,包括脫口秀等都比較網路化,個性化、活潑、有風格,且不受時間限制。而無線電臺本身受制的因素比較多,風格也單一。”艾瑞諮詢集團分析師曹笛也告訴記者,傳統電臺的內容不能提得太深入。

  於是,線上電臺迅速攬得一眾粉絲。曹笛説,“從目前來看,電臺在用戶端受歡迎的程度還是比較高的,部分電臺也獲得了不錯的用戶的規模。”

  據喜馬拉雅電臺自己的數據,短短一年半時間,喜馬拉雅就激活了8000萬手機用戶,這個數目已經可以和許多二線手機熱門應用掰一掰手腕了。理財週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活躍在聽眾中的線上電臺有20個左右。從內容上看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純音樂類,二是綜合類,三是聽書類。

  純音樂類電臺以豆瓣FM、酷狗FM為代表,還有人人FM、多米FM、蝦米電臺等。這其中,除了豆瓣與人人為社交媒體外,其餘均是做音樂搜索或音樂播放器出身。

  相對來説,綜合類電臺數量要多一些。張毅説,“綜合類型既有音樂又有新聞,甚至還有相聲、演講等,是全方位的,很少有人會只關注一樣東西。”

  綜合類電臺有PGC(專業生産內容)和UGC(用戶生産內容)兩種形式,部分電臺也有將兩種形式結合。其中,UGC形式以荔枝FM、喜馬拉雅電臺為代表。荔枝FM提出“人人都是主播”,而喜馬拉雅電臺的主旨是“分享聲音”。

  最後是聽書類媒體,嚴格意義上來説,聽書類媒體與電臺都是有聲媒體,但有本質區別,它的內容是現成書籍。目前聽書類應用市場佔有率最大的是懶人聽書,市佔率達到50%,主打內容有小説、曲藝、兒童文學和教育等。

  先“聽”清市場不急於盈利

  在可觀的用戶量之下,線上電臺是如何進行運營和盈利?張毅談道:“目前我沒有聽説哪個電臺在盈利的。”

  曹笛表示,從現在來看,線上電臺收入以廣告類為主,大部分電臺都不太考慮收入的問題,還沒有正式的商業化。

  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余建軍表示目前電臺仍需要繼續投入,盈利尚不是主要任務,已有不少品牌廣告主進行投放廣告,或建立他們的品牌電臺,這也給公司帶來一定收益。

  記者還觀察到荔枝FM在前不久新增了社區功能,有轉向電商的趨勢,對此張毅認為,做社區的目的是為了沉澱, 把用戶沉澱在裏面形成一個圈子,再用其他方式通過流量變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蜻蜓FM、優聽、多聽、窄播、鳳凰電臺、懶人聽書、喜馬拉雅等7家線上電臺獲得天使投資,其中,蜻蜓在去年獲創新工場200萬美元A輪融資,喜馬拉雅也得到千萬美元的A輪投資,據悉其近期即將完成金額數倍于A輪的B輪融資。

  儘管線上電臺投資情況談不上火爆,作為有聲媒體的一支力量,受到資本的關注。張毅談到,“現在都是在燒錢階段,資本對它還沒有足夠認可,原因來自於兩方面,一個來自於報紙電視電臺等的政策監管底線比較高,第二個是用戶還在起步階段,未來大家還説不清楚。”

  暢想線上電臺未來的商業模式,與其他移動網際網路産品相倣,張毅列舉了3種靠譜的形式:一是廣告,二是電商,三是遊戲,遊戲變現能力相對會弱一些。他還提到,“不會太久,今年做流量,明年做模式,商業模式應該差不多要建立起來了。”

  而曹笛表示,線上電臺的發展模式有三個方向,向用戶收費,向廣告主收費,和機構、藝人合作收費,“目前來看,國內從用戶端收費這條路可能比較難走。”

  線上PK傳統亦敵亦友

  隨著線上電臺的興起,傳統電臺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衝擊,但並不影響其生存,就用戶上來説,有其不同的群體,都有各自發展的空間。傳統電臺的受眾相對年齡層偏高,其核心用戶是車載用戶,電臺應用的使用者相對年輕,多為80、90後,張毅表示,“最大的困境是用戶的追求有差距,現在整體用戶的規模還不大,大家對這個玩意的依賴性不夠高,已經有的用戶黏度還可以,但是週邊的用戶還不夠,還需要突破。”

  而線上電臺在用戶體驗上也有提升空間,曹笛表示,在中國目前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很多用戶對流量還是比較敏感的,如何能夠給用戶更流暢,更便宜的收聽環境也是電臺需要考慮的一個方向。

  在內容上,傳統電臺較為深刻、嚴肅,而線上電臺形式、內容包羅萬象,十分豐富,個性化、交互性極強。在專業度上,雖然有傳統媒體的優秀人才轉入線上電臺,提升節目品質,但是UGC的方式仍影響著整體素質,在監管上也有待提升。在獲取方式上,曹笛認為PGC和UGC是相輔相成的,喜馬拉雅的內容亦是兩者相結合,而張毅卻認為UGC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地帶,“UGC的內容很危險,我個人建議不要做UGC,網路電臺現在國家還沒意識到這個事情,但是你會發現很快就會監管起來”。

  張毅還表示,不存在純粹的UGC,一些視頻網站是由專業團隊以UGC的方式製作節目,還是PGC,對於電臺來説也是如此。

  傳統電臺與線上電臺的合作亦已出現,也會成為未來的趨勢。余建軍提到,傳統電臺是主播為中心,線上電臺是用戶為中心。線上電臺和傳統電臺的關係,是合作共贏的互補關係,各有優勢。

  線上電臺能走多遠,我們拭耳以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