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生活中的心理學:為什麼很多人發完語音後要再聽一遍?

發佈時間:2023-09-06 11:28:4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佚名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有很多人每次發完微信語音消息都會自己再重新聽一遍?哪怕是跟朋友隨意聊天,都要再點開重聽一遍。為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聊聊。

發完語音後總重聽是一個自我驗證的過程

“發完語音後再重聽一遍”的行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這麼做,而是發生在有著某些特點或動機的人身上,這背後其實是一些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社會心理學家斯旺提出過一個自我驗證理論,他認為人們有了解真實自我的傾向,所以人們總想獲得客觀的、準確的和有診斷性的資訊,以降低有關自身能力和人格特徵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説,人們總是會想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確認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舉個例子,有個人認為自己很聰明,那麼他就會積極地驗證這一觀點,比如從事腦力活動,選擇性地尋找、接受和保留能夠證明自己很聰明的資訊,試圖讓別人相信他很聰明等等。

心理學家岡薩雷斯曾設計了一項研究,要求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在房間裏瀏覽社交媒體上自己的個人資訊,結果發現一段時間後,這些志願者的自尊水準顯著提升了,尤其是當一個人編輯或選擇性呈現個人資訊時,自我評價也會隨之改變。這説明人們在網上發佈和傳遞的個人資訊也是自我驗證的一個過程。換句話説,現線上上交往的日益普遍,對於有些人來説,網路上構建的自我形象尤為重要。

再加上我們處在社會中,通過向他人表露資訊來進行自我驗證,是一個很重要、很普遍的方式。而重聽語音消息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聲音比起文字包含著更多的個人資訊,包括音色、語氣、用詞等等。比如網上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是“聲控”,指的是特別注重聲音,會因為對方的聲音而喜歡上對方,這説明聲音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特徵。

人們通過重聽自己聲音,來確認自己的聲音是否好聽、語氣和用詞是否符合個人特徵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概念和評價就會得到鞏固,比如更加確信自己是溫柔可愛的,或具有男子氣概的等等。

當然,有的重聽可能是看看自己有沒有説錯話,從自我驗證理論的角度來説,出於謹慎不犯錯的原因重聽語音,同樣也是自我驗證的一種方式。因為這代表我們希望驗證自己是一個靠譜的、不粗心的人。

過度的自我驗證可能讓人“固執己見”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無論是重聽語音消息,還是所謂的自我驗證過程,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自戀,但其實自我驗證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自我驗證有助於我們形成穩定的自我概念,增強自信心,另一方面會驅使我們去尋求相應的外部評價,從而強化自己的身份角色及特點。即使外部評價與自我概念不一致,我們也有機會對此進行調整,直到形成一致性。

研究發現,如果總是接觸與自我認知不一致的資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會下降,同時也很容易産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比如我覺得我數學很好,但是如果我接下來一直做一些難題,那我就會懷疑我的能力,自我概念産生衝突,為了保護自己,我可能會選擇否認、逃避等消極策略,也許以後我再也不會喜歡數學了。

因此,我們會經常需要進行自我驗證,建立和鞏固自我概念,以維持一定水準的自尊和自信。從這個角度來説,每次都要重聽一下自己發的微信語音並不是什麼壞事。

但自我驗證也並不是一個百利而無一害的過程,因為自我驗證往往是在選擇性地尋求與自我認知一致的資訊,這意味著我們會傾向於忽略、否認和逃避那些不一致的資訊,尤其是當我們的自我認知並不準確的情況下,自我驗證反而可能會使我們陷入“固執己見”的牢籠。

而且大部分時候,我們可能都意識不到自己的這些傾向性。這樣就解釋了有些人只愛聽自己想聽的那些話,而對於那些不愛聽的就選擇逃避、辯解,甚至大發脾氣。這是因為自我概念産生了衝突,內心隨之産生了不適感,進而做出了消極的情緒反應,卻搞不清自己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反應。

總的來説,“每次發完微信語音,總是重聽一遍”,都是在進行自我驗證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幫助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驗證中,構建穩定的自我認知和評價。(來源: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