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如何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秦慶武 李超群

    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農村經濟結構問題不解決好,整個國民經濟的産業結構和素質結構的提升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要做好我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就必須認清和把握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演化的規律,並在此基礎上抓住當前工作的重點,有序推進。

    認清和把握結構演化的一般規律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的發展與變化受客觀規律支配。從國內外農業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演化的一般規律主要包括:

    社會需求對結構變化的引導規律。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其主要産品是食物和纖維,其基本功能是滿足人類的吃穿等生存需要。在溫飽尚不能得到滿足的條件下,糧食是社會的第一需求,因此,農産品具有單一性特徵,農業的主要任務是産出足夠的糧食,以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當人們的溫飽解決以後,社會對農業的需求就會發生變化,由需求的單一性轉變為多樣性。如由單純對糧食的需求轉變為對糧食和蔬菜、水果、肉蛋奶的多種需求,由單純對原糧的需求轉變為對經過精細加工的食品的需求,等等。社會需求的這種變化,必然要求農業産出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成為引導和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最基本的動力。

    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與結構演變的雙向互促規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水準,代表著社會的進步程度,也反映著社會的産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在一個社會中,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將越來越小,農村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也將越來越小。而工業的技術裝備不斷武裝農業,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轉移到農村,必然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必然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另一方面,隨著農村人口向非農産業的轉移和向城市的集中,其又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擴大了工業品的社會需求,擴大了城市規模,從而又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度。

    科技進步對結構演化的拉動規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它在農業和農村的推廣應用,必然帶來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同時也會引起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譬如,某一項規模養殖技術的推廣,必然推進專業化養殖的發展,從而促進農村分工分業的發展和産業結構的變化。某一項農産品加工技術的引進,既能推動農村第二、三産業的發展,又能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和職業角色的改變。可以説,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其在農業和農村的推廣應用,也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拉動因素。

    農村人口素質提高對結構優化升級的推進規律。在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業的發展主要靠經驗的直接傳授,對農民的勞動技能和文化素質的要求並不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教育的發展,農民的勞動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而這又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提供了重要動力。譬如,一些農民通過學習,掌握了種菜技術、養魚技術,就可以用自己所能支配的農業生産資料如土地、魚塘等來從事效益較高的蔬菜生産、水産養殖,從而促進農業生産結構的改變。如果部分農民具備更高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譬如掌握了許多資訊資源或機械加工技術,那麼他們可以在農村開闢第二、三産業的新空間,進而帶動農村産業結構的調整。

    在上述規律的支配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演變一般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農産品由單一性向豐富性和多樣性轉變。二是農産品的品質出現由低到高的轉變。三是農産品由初級原料産品向加工品轉變。四是農産品的需求彈性出現由低到高的轉變。在溫飽尚不能滿足的條件下,農産品主要是需求彈性較低的糧棉油産品。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需求彈性較高的蔬菜、肉蛋奶、食用菌等農産品將被大量生産出來。五是農産品由工業原料向工業製成品轉變。隨著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農産品加工業的興起,作為工業原料的部分農産品可以在農村直接加工成工業製成品,如紡織品、生物藥品、保健食品等。六是逐步實現由傳統落後的生産生活方式向先進的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農民的職業角色、生産和生活方式都必然出現新的變化。這些都是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而出現的必然趨勢。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

    在認清與把握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演化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我們應當從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出發,抓住重點,有序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調整農村基礎結構。基礎結構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所謂農村的基礎結構,是指為農村的物質生産和居民生活創造共同條件、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和設施。它包括生産性的基礎結構和生活性的基礎結構。目前,我國農村基礎結構落後的問題特別突出,對農民的生産、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必須加大對農村基礎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的生産與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

    調整農業經營結構。在短缺經濟條件下,農産品供不應求,農業基本上是以産定銷,不存在銷售難的問題。在農産品供過於求的買方市場條件下,農民雖然知道“什麼賺錢種什麼”,但在實踐中卻常常出現“種什麼,什麼就多”的現象,使農産品賣難的問題變得十分突出。這就告訴我們,現行的農業經營結構已到了非調整不可的程度。目前,農業經營結構調整的方向應是從過去的以産定銷向以銷定産轉變,也就是發展“合同農業”、“訂單農業”,減少農業生産的盲目性,提高經營效益。為此,一是要大力發展農工商一體化的産業化經營,二是要大力發展以流通和服務為主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使農戶進行批量化、專業化生産,為龍頭企業提供穩定的原料産品,從而實現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連接。通過發展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戶搞好市場調查和流通服務,使農民可以根據與龍頭企業簽訂的合同以及流通組織下達的訂單來進行生産,以實現産銷的有機銜接。這種新的農業經營方式,既減少了農戶生産的盲目性,增加了經營效益,又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調整農産品的品種、品質結構。農産品結構的調整,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品種結構,二是品質結構。當前,我國農産品供給數量不足的矛盾已基本消失,農産品中優質産品比率低、優質産品産出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兩低”的問題,正是我國農業發展新階段的重要任務。而要解決“兩低”問題,就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以優質品種替換劣質品種,提高農産品優質率;在保持優質品種的品質不變的前提下,提高單産,降低成本,從而提高投入産出比率。為此,一方面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強農業科研;另一方面要搞好農業的科技推廣,採取切實措施解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

    調整農村就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增加農民收入,擴大社會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如引導勞動力不再集中于種植業,而是向畜牧、水産、林果業轉移;引導勞動力不再集中于農業的産中環節,而是向産前、産後環節分流。另一方面,開拓農村非農産業的就業空間,包括積極發展農村第二、三産業,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經濟,搞好勞務輸出等。只有把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産業,才能真正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

    

     《人民日報》2001年05月10日

    

相關新聞

今年我國外貿出口仍將保持增長勢頭

兩岸經濟整合的推動力與排斥力

中國貧富差距的心態影響和治理對策

俄農村改革要大步走

全面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

擁有萬畝土地 “紅色地主”誕生武漢

全球經濟衰退將給中國帶來巨大挑戰

中國經濟今年可能再次走低甚至陷入衰退

我國經濟結構在七個方面失衡

雲德奎:農業結構調整——“特色+規模+檔次”

2001年農業的兩件大事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江澤民作重要指示

2001年:增長之中有隱憂

世界經濟正在重組?

中國農業——劃時代的奇跡

參考文獻

全國10年有2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

文家庭委員:農村稅費改革的幾點啟示與建議

農村電價開始降了

靳晉委員:切實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

馮宏順委員:農村污染應認真進行治理

程貽舉委員:農村稅費改革後保證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建議

江澤民在人大湖南團談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朱鎔基:調整農業結構深化農村改革

一位安徽農村基層代表的議案

國家統計局公報顯示:城市與農村差距拉大

加快農村稅費改革 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中國農村的減負之路

我國農村將是洗衣機需求的最大市場

中國農村經濟制度的平穩轉變

中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分析

費改稅:即將到來的農村大革命

中國農村醞釀第三次大變革

北京:假日消費影響愈益凸現 農村市場增幅超過城鎮

農業立法要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再上新臺階

小城鎮,優化農村資源配置的重要載體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