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擁有萬畝土地 “紅色地主”誕生武漢

    趙發所曾極力擺脫農民的身份,目前卻成為萬畝土地的“地主”。在趙發所兼併的土地上,他計劃先讓經濟翻三番,再讓農民變工人,最後讓農民變股東。

    中國改革開放前期釋放出巨大的民間能量,趙堪稱一個縮影。他能不能踩出一條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路?趙身上攜帶的複雜資訊,值得重視。

    進入2000年下半年,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在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街悄悄流傳:當地有名的富人趙發所打算將周圍好幾個村的土地都兼併過去,要做擁有萬畝土地的“大地主”。

    有誘惑力的是,據説這個“地主”將為農民交納各種稅費,農民還可以在他那裏打工掙錢。

    2001年1月5日,黃陂區委、區政府下達文件,“成立中共謙森島莊園有限公司委員會,將祁家灣街道的大曹、楊集、毛店3個行政村共18個自然灣,3847畝土地,988戶人家,3553人委託給武漢謙森島莊園有限公司管理。”

    傳言至此塵埃落定。原來就擁有6000畝荒地的武漢謙森島莊園有限公司老總趙發所,一個自我奮鬥致富且成名的當地農民,從此不僅掌管了萬畝土地,而且于3月18日成為黨委書記,被委託管理的那3個村的村支書成為他的下屬。

    一個“紅色莊園主”由此誕生。

    外出打工成富翁

    趙出生於1961年。時值三年自然災害,家裏非常清苦。

    1978年,年僅17歲的趙發所逃離貧困的家鄉,拿著母親借來的15元錢前往武漢謀生。

    趙從批發最為便宜的地瓜起家。1982年,他當上了一家國營水果行的經理。1984年開辦了“武漢市第一家”私人水果行。到1992年新一輪經商熱潮即將興起時,趙已經成為擁有近5000萬元資産的富翁。

    趙説在他作個體戶的那幾年幾乎沒有什麼本錢,許多大水果商卻可以不要訂金就把貨發過來,靠的就是他的人品,對誰都不欺詐。

    回鄉創業建莊園

    趙坦言,他一生中無論何時“總是希望不被別人瞧不起”。儘管趙不願提及,然而,家庭的貧困,以及從小近視,被村裏人嘲為“瞎子”,這些刺激無疑對他的人生有深刻的影響。

    1992年,已經是成功者的趙發所回到他的家鄉———黃陂祁家灣大曹村。趙很老實地承認,剛回家鄉時,“並沒有多高的覺悟,確實是想回來讓村裏人看看,我趙發所發了。”趙説,他拿了近100萬元,給家鄉修路修橋。

    趙很快就成為當地大力樹立的典型,1993年5月,趙被發展入黨。

    從次年起,他的榮譽開始走向全國: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1994);全國傑出星火帶頭人(1995);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1996);湖北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8);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999);全國勞動模範(2000)……

    “覺悟是需要慢慢培養的”,趙用了這樣一句話。被樹立為典型,讓他“猛然感覺自己責任重大,是不是該給國家、給人民做點兒事”。

    “覺悟的提高”,深刻地影響到趙發所對二次創業的選擇。趙決定在當地開發荒山,建立一個龐大的莊園,以“綠化荒山,並帶動農民致富”。當然,也不無“擺闊”的成份。

    趙把莊園命名為“謙森島莊園”。有意味的是,在莊園的墻壁上,趙發所寫了這樣一句話:“我不會問國家給了我什麼,我會問自己給國家做了些什麼。”

    這句話是從已故美國總統肯尼迪那兒借來的。他把它印在名片的背後,廣為散發。

    致力於土地升值

    從1993年起,趙發所在黃陂祁家灣分幾片陸續圈下了2000畝地,開始實施他的宏偉計劃。

    對趙發所來説,二次創業的過程無疑遠比他的最初創業艱辛得多。農業技術開發,顯然不是這位水果批發商的強項。

    趙二次創業的賭注是種植黑李。這一決定緣于他的一次廣州之行:他看到一種進口李子,不僅大如桃子,而且賣著每斤高達近百元的天價!趙怦然心動。趙從此在全國遍尋黑李果苗,直到1993年,才偶然在大連發現了澳大利亞黑李的果苗。趙如獲至寶,一口氣花14萬元買回7000株。1995年,澳大利亞黑李照理應該進入收穫期,卻結不了果。技術專家説,武漢並不適合種植這種李子。趙被迫痛苦地將這些果樹全部挖掉,換成美國黑李。

    直到去年,趙的第一片1000畝黑李才開始進入收穫期,有700多萬元的銷售額,這是他投資莊園七八年以來第一筆大額收益。

    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趙承認,資金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趙于近兩年再次圈進4000畝地,而如今又作出兼併3個村、圈進3000多畝地的驚人舉動,不由不令人困惑,從而引起種種猜測。

    初中文化程度的趙,對此給出的解釋已然上升到理論高度。他説,他思考的是中國農村的土地問題。他説他“早在1994年”,就認識到農村實行的聯産承包責任制“已經不適應國際大氣候和農産品競爭的格局”。

    如今在這位農民的嘴裏,是滿嘴的“産業化”、“土地使用權轉讓”等熱門詞彙。他説,“只有真正駕馭土地並讓土地升值的人,才是土地的主人”。

    趙宣佈了他心目中的宏圖,目標是,公司在幾年內實現上市。他打算將這3個村重新規劃,沿公路建造整齊劃一的樓房;對每位參加統建房者獎勵1萬元,以此來建造“農民新村”。他計劃分“三個階段”走:契約階段,幫助每戶農民栽種美國黑李100株,村集體經濟翻三番;共同體階段,果樹由公司種,農民變工人;一體化階段,農民用土地使用權入股,成為公司的股東。

    趙説,只要建了一百幢農民房,就是一個“很大的政績,有巨大的廣告效應,銀行也會放心貸款,企業也可以上市”。

    在他看來,當上中共謙森島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就“對3個村的支部書記擁有任免權”。他坦言“當書記比賺了一百萬還高興”。

    趙還在言談中無意間表露出他的願望:“不管是誰,包括中央領導,只要是到武漢,要讓他感覺到不到謙森島來看一看,蠻遺憾的。”

    趙把兼併3個村的創意權歸於他的名下。他説,他做事情“從來不願意跟在別人屁股後面”。

    但黃陂區雷區長説的則是,“雙方一拍即合,不過主要還是區裏的考慮”,是“為了發揮典型的作用”,“光趙發所一個人一枝獨秀,也不是辦法,從去年下半年起,區裏開始考慮讓他直接帶幾個村”。

    另外,從去年下半年起,武漢市政協主席劉善璧提出“農民變股民”的改革思路,當地媒體曾多次報道。在今年全國的“兩會”上,劉善璧的這一觀點也是熱門話題之一。

    “紅色莊園主”的前途

    不管是誰的主意,“紅色莊園主”畢竟不能靠概念吃飯。

    楊集村村民楊春容説,她的兒子去年幫趙的莊園做工,做得累死,可工錢至今未給。像這樣的做工者有數百人。村民羅永平提供了做別墅的材料,3萬多元錢的材料費,還差一兩萬沒給。當初以信用發家的趙,現在甚至被村民懷疑“是不是騙子”。

    楊集村的一位會計説,平心而論,趙發所目前的想法還是對農民有好處的,關鍵是他的資金能否到位,能否落實。這位會計説,“農民的態度是:拭目以待”。

    毛店村上樓子灣的不少土地已經押給了謙森島莊園,農業稅由趙來交,農民負擔減輕了許多。與趙發所簽協議的村民代表童義成説,剛開始農民還不是很相信,但是,當趙發所真正開始在當地造塘、種樹、修路之後,就開始相信了。

    可就在毛店村,也有相反的説法。有村民説,在去年八九月份,鎮裏統一組織推田(將納入莊園規劃中的田地進行修整),那麼好的谷都推倒了,雖然賠償了禾苗錢,但推田以後,有的又空在那裏,説是不要了。

    對此,趙發所有一番解釋。他説,600畝地確實不要了,原因是快一年時間了,童仍不能協調好個中矛盾。至於工程款,他説,工程承包給了包工頭,等5月份完工後,錢自然會結算。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趙説,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給他三四年的時間,他一定會把莊園變成産值1個億、利潤6000萬到8000萬元的上市公司。

    有意思的是,同樣在武漢市,有一家打出“農業公社”旗幟的公司,進行的也是“農民入股”的嘗試。3月24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武漢和平農業公社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黃崇勝稱,“和平公社將是繼大寨、小崗、南街、華西村以後,全國第五個農村典型”。

    自認“很清醒”的黃,談到對趙發所的看法,直言不諱,“搞這種事,需要很高的覺悟和很強的實力。有的官員硬要把他樹為典型,只會害了他”。

    黃認為,以黃自己的覺悟和實力,倒是夠的。

    《南方週末》2001年3月3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