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宏順委員:農村污染應認真進行治理




    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推行了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的系列政策和措施,按照國務院規定的2000年“一控雙達標”(主要污染物排放問題控制在規定的指標內:工業污染源排污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標準;直轄市、省會城市等重點城市的大氣、水環境品質達到國家規定指標)的要求,一些重點流域、重點城市的環境品質有所改善,某些地域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控制。

    據統計“九五”期間,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而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比“八五”末期下降了近15%,全國23.8萬家污染企業有93.4%實現達標排放;47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有14個城市實現了環境品質按功能區達標,16個城市實現了大氣達標,31個城市實現了水達標,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加強,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的局面開始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工業的增長和農村城鎮建設的進程是十分快的。農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有的還實現了小康。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現代物質文明開始步入農村,污染治理已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緊迫話題。經濟發達地區已告別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環境污染局面。農村工業起步較晚的地方,對高能耗、高污染、規模小、工藝舊的資源型“十五小”工業通過採取強硬措施,著力防治污染環境,關停和治理了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然而限于資金和技術等原因,治理的層次較低,治理的成果還相當脆弱。少數企業環境意識差,缺乏治污的積極性,個別地方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更增加了鞏固治污成果的難度,不時出現反彈現象。目前,黃河中下游幹流水質除濟南至入海口外,仍然在四類左右徘徊;有些地方的重點庫湖,污染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最近,衛河的某區段,來自上游城市的污水使該河段水質嚴重惡化,影響淺層地下水呈現異常刺鼻氣味,輻射範圍達到河流兩岸數公里,以致許多居民的飲水和健康受到威脅;又如某村生産氯化石蠟的工廠,被令停後又擅自生産,生産中排放大量氯氣,至今周圍70多戶村民被這種氣味嗆了半年之久,人的健康和莊稼受損,家禽家畜也大量死去。從媒體曝光的情況看,上述類似情況還不是極個別的。

    不少農村環境狀況堪憂是個嚴峻的事實。農村不單承受著不同程度從城市轉移來的廢棄物和自身排放的各種廢棄物污染,當代農業日益增多的新化學物質的使用,往往起到對污染雪上加霜的作用,特別是劇毒農藥和某些合成物質,其危害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農村污染治理,更大的問題是管理未完全到位。以治污資金使用為例,據審計部門對某市十余個縣(市)區排污費徵收、管理、使用情況的審計,財政應撥付的治理資金只到位64%。出現的問題,多數可歸納為:治理投入逐年減少,與排污費收入增長不協調,財政撥付資金未達標準;環保部門治理獎金到位率低;存在擠佔挪用治理資金的現象;未按規定建立污染源治理貸款基金或是污染源治理貸款基金大量閒置,回收率低以及逾期長;發放到企業的治污資金缺乏有效監督,有的挪作它作。有的閒置,有的甚至用以抵頂應繳的排污費。我國環保的重點,歷來是在城市。城市人口集中,污染相對集中,歷史欠賬較多,先重點改善城市環境品質是可以理解的。今後隨著農村治理污染的壓力加大,在改善城市環境品質的同時,正視農村環境的狀況,重視農村污染治理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新千年伊始,應當抓住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強基礎建設和推進城鎮建設這個有利時機,引導農村經濟向科技型、外向型的綠色産品方向發展。對污染治理的管理,真正做到責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從而把污染治理切實落到實處。為此:

    一、加強農村環保教育和凈化環境的宣傳,徹底扭轉一些地方、企業把環保與發展經濟對立起來的錯誤觀點。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首先是提高幹部和生産管理骨幹的環保意識。各級組織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如果沒有一批素質較高、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帶頭人,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將只是一句空話,動員社會參與共同防污治污也只能是一句空話,應結合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作好各方面的培訓、學習和提高工作,注意抓好下一代人的環境意識教育,促進傳統農民向高素質的現代農民轉變。

    二、搞好農村污染治理,關鍵在領導。要按照江澤民總書記對三項工作(人口、資源、環境)強調指出的“各級黨政一把手要負總責、新自抓”的批示精神,首先增強各級領導對污染治理的責任感、緊迫感。對於政府執法部門,應規範執法行為。樹立依法行使權力的意識、服務意識和接受監督制約的意識。公正執法、剛直不阿,主動接受輿論監督、法律監督和群眾監督。對那些污染環境的企業,明知故犯,關停後又死灰複燃的應毫不手軟,堅決繩之以法。那些只有口號,沒有行動,措施不力甚至弄虛作假,給環境帶來嚴重後果的,必須認真追究其失職和連帶的責任。

    三、保證投入,用好管好治污資金。定期或適時組織污染治理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審計和檢查,對存在問題總結分析原因,予以合理解決,對違紀、違法現象和有關責任人應依法追究責任並做出相應處理。

    四、治污要依靠科技,環保工作要與綜合利用結合。農村産業結構調整,應把目標瞄準市場前景好、技術含量高、污染低的陽光産業,只有不斷提高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的技術起點,推廣先進的工藝、設備,推行清潔生産,才能促使企業由粗放向集約型經營轉變,達到無污染或少排污的目的。要按照朱鎔基總理指示的,把環保工作與綜合利用結合起來,變廢為寶,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我國過去對“三廢”綜合利用的研究、推廣有一定基礎,也曾做出一定的成績。但過去從研究到推廣,由於機制的問題,有脫節現象,無論是技術、規模、效果等方面,距離整個環境污染的治理還有較大距離,把環保工作與綜合利用結合,有關部門聯合,共同協作來完成這項任務,是進一步搞好綜合利用的一個新思路。對於環保工作,同樣應當抑惡揚善,獎懲分明。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要依法懲處;對環保和生態保護有貢獻的要獎,特別是環保與綜合利用結合得好,效果、效益突出的,應給予表彰和獎勵。

    五、科學地合理施肥,提倡使用有機肥和秸稈還田,合理輪作,對人工合成化學製品逐步加以限制,加強對劇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控制,大力開發生物農藥並擴大其應用。我國植物性農藥資源豐富,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一方面可以形成地方的一個産業,帶動一方農民致富,同時能進一步降低對農業生態系統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

    

     中國網2001年3月10日